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便率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在这间简陋的客堂间里,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伟大梦想,这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当年查证此处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还真费了一番周折。为迎接建党30周年,上海市委希望查实中共一大会址的具体位置,并指示市委宣传部负责进行调查。1950年秋,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溱找到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沈之瑜和宣传部干部杨重光,希望他们具体落实寻找工作。他们找到周佛海的儿子周之友(原名周幼海),周提供了中共一大会址的重要线索:他的母亲杨淑慧在中共一大召开期间,周佛海曾带她去过开会的那座房子,也曾叫她往那里送过信,而且周佛海写过一本《往矣集》,谈及出席中共一大的情形。在与中央方面的联系过程中,杨重光等人还拜访了李书城、包惠僧等亲历者。经过多方证实,确认了开会地点是李汉俊寓所(李公馆)。可是,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房子周边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路名也更改了,李汉俊寓所的具体位置和门牌号都不知道,无法确认是哪栋房子。寻访人员找到了杨淑慧,请她帮忙去实地察看。杨淑慧来到附近,竟没有找到当年的记忆。后来,杨淑慧又来仔细寻访查看,终于发现白墙上刷着个巨大的“酱”字以及砌着“恒昌福面坊”招牌的房子,很像是当年的李公馆。进入房内,她似乎很快记起了当年的情景,能说出哪间是李书城的客堂,哪间是李汉俊的书房,还记得当时房间内的家具陈设。1951年6月,最终确认此处就是李汉俊寓所,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
之后,市政府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始搬迁会址内的居民,进行复原修缮并作加固。内部的布置,最早是根据李达的意见,将一大会场布置在兴业路78号客堂楼上。1954年3月,包惠僧及李书城(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夫人薛文淑等专程来沪考察一大会址。薛文淑回忆了当年她家室内的布置,说那张长方形的大餐桌从来都是放在楼下的,如果一大代表是围着大餐桌开会,那么会场势必是布置在楼下。1956年初,董必武来视察。他仔细观察了会议室后说:“当年我们开会不是在楼上,而是在楼下,会议室应该布置在楼下。”因为“当时不像现在,人家有女眷,我们怎么好走到楼上去开会呢?何况那时我们的会议又有外国人参加。”他还应邀为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1957年6月,纪念馆工作人员前往北京,再次走访了有关人员,并向国家文物局汇报了情况,最后决定将会议室布置在兴业路76号楼下。
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以“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为名接待一些外宾和领导参观,1968年正式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建成纪念馆并对公众开放后,参观人员一直络绎不绝,人们来这里了解历史,接受熏陶。如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已经成为上海最重要的红色地标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教育之地。
十日谈
上海地标
责编:郭影
闪耀的红星———中苏友好大厦,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