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首次上演便引起轰动,70年来《祥林嫂》被多次改编搬上银幕荧屏,影响深远。本文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参与“妇联”工作,正是在她的穿针引线下,袁雪芬和许广平相识并促成了越剧《祥林嫂》的诞生。
袁雪芬是著名越剧演员,许广平是鲁迅夫人。我和她们的先后相识并结下友谊,促成了越剧《祥林嫂》的诞生。
邀请袁雪芬参加“妇联”活动
我认识袁雪芬,是廖临介绍的。那时我和廖临刚相识不久,只知道他是《时事新报》记者。1946年的一天,我们偶然相遇,廖临说他要去明星大戏院看望袁雪芬。因我在上海妇女联谊会(以下简称“妇联”)工作,演越剧的都是女演员,我想认识袁雪芬,多几个团结的对象,于是就跟随廖临一起到了明星大戏院的后台,见到了袁雪芬。
对袁雪芬的第一印象,是朴实、稳重,没有旧艺人的习气。我曾去过其他的戏班,头牌演员架子很大,难以接近,后台也是乱哄哄的。而明星大戏院的后台清静多了,没有什么闲杂人员。一般演员都在大房间化妆,袁雪芬和范瑞娟是头牌,有单独的化妆间,是一个套间,中间有扇门,范瑞娟在外间,袁雪芬在里间。袁雪芬日夜两场演出,上午还要到电台演唱,做商业广告,预售戏票,有时还要做特别节目,戏票提前两天就能售完。袁雪芬日场下来一般不回家,晚餐由家里送来,她就在化妆间休息用餐。我就常去她那里坐坐,聊聊“妇联”的事,有时带些进步的妇女杂志给她,她都很感兴趣。后来,我就邀请她参加一些“妇联”的活动。
“妇联”是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妇女群众组织。“妇联”党组的屈元、魏静嘉、包仁宝和我,都是大学在校学生,主要负责女同学的工作。为了团结同学们,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举办讲座,请社会名人郭沫若、夏衍、茅盾、林汉达等作国际国内时事演讲;举办联欢会,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形式灵活多样,切合时政,还请著名演员赵丹、白杨等来客串。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是袁雪芬过去没有接触过的,每当我邀请她参加时,她总是很高兴地来到现场,还主动上台清唱越剧,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我们还鼓动女同学去看袁雪芬的演出,支持她的越剧改革。袁雪芬的好友汤蒂因知道她参加联欢会并上台清唱越剧,感慨地说:“只有你童小姐办得到,别人是办不到的。袁小姐只在剧场和电台演唱,其他地方是从来不唱的,不管有多大权势的人来请唱堂会,她都是拒绝的。”汤蒂因是绿宝金笔厂的女老板,和袁雪芬是患难与共的至交,在袁雪芬遇到困难、遭受迫害时,她常常挺身相助。我和汤蒂因后来也成了朋友。
袁雪芬改革越剧编演新戏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对袁雪芬有了更多的了解。袁雪芬虽然已是名演员,但生活极其朴素,平日里从不施脂粉,梳一条大辫子,穿一件蓝士林布旗袍,看上去像个乡下姑娘。她还长年吃素,我起初以为她信佛,后来才知道是为了拒绝应酬。宁绍籍钱庄帮的人都很迷信,认为吃长素的女人不吉利,会冲了财气。吃长素是消极的办法,但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这样。听说袁雪芬的父亲是乡村教师,为人正直清高,教育袁雪芬要自重自爱,不求成名但望成人。父亲收入微薄,为贴补家用,袁雪芬11岁就到戏班学戏,到嵊县、诸暨、绍兴、宁波、上海等地演出,历尽艰辛,还要受地痞和戏霸的欺凌。她厌恶这样的环境,但因父亲病重,家庭的重担全压在她身上,无法离开。
后来,袁雪芬在上海成为越剧名角,此时父亲已经病故,家中只有母亲和两个妹妹,经济负担减轻了。她想实现改革越剧的梦想,便脱离原来的戏班,组成雪声剧团。她向老板提出要聘请编剧、导演等人员,演出有意义的新戏。老板当然不愿意增加这些开支,怕演新戏不卖座。袁雪芬就提出她可以少拿包银,只拿一半,用另一半的钱聘请编导人员。她还提出不拜客,不唱堂会,不许闲杂人员进出后台,老板不能干预演出剧目等。老板考虑到袁雪芬这块牌子的卖座率高,也只能同意了。改革后的越剧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有上千座位的明星大戏院日夜两场场场满座,过道上还要加座。袁雪芬是主演,非常辛苦,为了经常更换剧目,夜场下来还要排练新戏,有时通宵达旦。
安排许广平和袁雪芬会面
我不懂戏剧,对他们的演出并不过问。那天去后台,刚好编剧南薇和袁雪芬在商讨剧本,说要把鲁迅先生的小说改编成越剧上演。我听到鲁迅的名字就插了一句:“你们想改编鲁迅的小说,最好要征得许广平的同意。”他们不知道许广平是谁。我告诉他们,许广平是鲁迅夫人。他们感到犯难了,不认识怎么办?我对袁雪芬说,我和许广平很熟,我去和她说说。
我把袁雪芬要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的事告诉了许广平。许先生开始很惊讶,因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看鲁迅的书都要受到迫害,没有哪个剧团改编过鲁迅的小说,一个演地方戏的剧团却要把鲁迅的小说搬上舞台,有点不可思议。许先生是广东人,从来没有看过越剧,更不知道袁雪芬是何人。我就把袁雪芬改革越剧的设想给许先生作了详细介绍。许先生对此很感兴趣,想见见袁雪芬,当面谈一谈。于是我就为她们约好了会面的时间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