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迎来了今夏首个高温日,“烧烤模式”就此开启。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内科宋贺主任医师指出,夏季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原先有过心脏病史的病人也容易在这一时节复发。据了解,夏天气温升高,人体血管随之扩张,血流量增大,容易造成心脏超负荷“运作”,加大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宋主任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夏季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并定期体检,排除健康隐患。
夏季心脏猝死进入高发季
宋贺主任介绍,每年夏季心源性猝死的病人特别多。其中,患者本身所患的基础疾病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内因,而外部环境也会诱发猝死,比如高温同样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她说道,夏季气温较高,一方面空气湿度大,气压低,氧气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人体基础代谢增加,耗氧量加大。同时,由于散热的需要,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多,此时如果体液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将更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和猝死。此外,特别是中老年人,若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与闷热的室外频繁进出,导致身体调节失衡,也有可能造成猝死。
据了解,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一年之中夏季血压最低,于是就擅自停药或换药。宋贺对此表示,在炎热的夏季,自行停药可使冠心病、高血压病持续进展或恶化,遇到诱发因素,极易引发猝死。
宋主任表示,凌晨到上午10点之间是猝死的高发时段。这是因为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较慢、血压比较低,而在醒来时血压上升,心律加快,而且体内水分流失了一夜,血液黏稠度增加,便会提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因此,建议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而老年人则要学会“赖床”,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同时,早上身体锻炼不要做剧烈运动,以放松性的活动为主。
重脑力、体力劳动者更易猝死
“从年龄上来说,40岁到50岁是猝死高危人群;从性别上来看,男性猝死的风险比女性大,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增加。但近年来,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年轻化趋势,二三十岁就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从职业上来讲,精英人士及重体力劳动者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宋贺主任分析说,男性更容易猝死,与生理特征、社会分工以及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关联。
而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之所以被视为猝死的高危人群,是因为可以诱发猝死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在这一年龄段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且易被忽视。宋贺说道,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病史,或者曾有过心脏停跳又复苏的经历,夏季尤其应该提高警惕,留意头晕、胸痛、乏力、心慌、气短等一系列猝死征兆,及时就医。
但是,在很多中青年猝死案例中,很多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甚至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但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节奏及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身心俱疲。在宋主任看来,这些人猝死的原因,除了与长期工作压力过大、膳食结构不合理、经常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还与这一人群自以为身强体壮,忽视体检,导致一些隐性心血管疾病不能被及时发现。
宋主任提醒,事实上,重体力劳动者也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她表示,夏季长时间在烈日环境下从事重体力劳动,会引发中暑外,还会导致人体水分随汗液大量流失,增加血液黏稠度,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脏缺血而引发猝死。
夏季这三个时间段不宜洗澡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不少人为了降温,习惯一天洗几次澡。然而,宋贺主任特别提醒,一天之中的某些时刻其实不适合立即洗澡,盲目洗澡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危险,例如晕厥、虚脱、昏迷,严重时还会导致猝死。据了解,很多老年人都是在洗澡时发生意外的,她强调,老年人饭后千万别马上洗澡,饥饿时候也不要洗澡,避免发生意外。而年轻人最好也改掉饭后立即洗澡的习惯。
宋贺说道,刚吃完饭,人体消化系统开始工作,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其他器官处于相对缺血状态。这时候洗澡,全身血管扩张,皮肤和肌肉血流增加,胃部没有充分的血液供应,会影响消化。很多老人都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很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甚至猝死。而饥饿状态时洗澡更加危险,可引起血糖降低,容易晕厥。宋主任建议,洗澡最好安排在饭后1-2个小时后进行,每次持续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
据介绍,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者,在劳动结束后,都应该休息一段时间再去洗澡。马上洗澡很可能使心脏、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诱发晕厥。此外,饮酒后也不宜马上洗澡,因为很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眼花等症状,严重时还会诱发低血糖昏迷。因此,宋主任提醒平时应酬较多的人,饮酒后一定要稍作休息再去洗澡。
专家简介
宋贺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委员。主持科研项目两项,科研成果两项,曾在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二十余年,学科带头人,对心血管疾病有较深研究,尤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内科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疑难杂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