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昨天发表了这一极具经济效益的重大研究进展。据介绍,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院化学所也参加了其中的部分工作。
在能源化工领域,烯烃是一种非常基础、非常重要又有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除了合成纤维、橡胶与塑料外,高级润滑油、高碳醇、高密度喷气燃料等很多产品都以其为基础原料。因此,烯烃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供需平衡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
近年来,为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国内外研究主要以非石油路线为主,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气资源直接或间接制备烯烃。目前的主流工艺系“三步走”,即首先以煤或天然气制备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然后由合成气转化制得甲醇,最终通过甲醇转化路线生产烯烃产品。如跳过第二步,可采取强放热的费托反应路线,由合成气直接制烯烃,但会大量损失烯烃的产量。化工科技界认为,问题出在催化剂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创造性地研发了一种全新的催化剂,发现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它也可实现高选择性合成气直接制备烯烃,产物中烯烃/甲烷比高达30以上。基于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特点,该技术有很强的工业应用前景和很高的经济效益。
据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已与合作单位——山西潞安集团等企业达成协议,拟在催化剂放大制备、反应器设计及工艺过程开发等方面合作,力争尽快实现工业示范和产业化,促进我国煤化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