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写在上海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返沪之际
~~~写在上海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返沪之际
~~~写在上海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返沪之际
     
2017年01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年援疆路 一世喀什情
写在上海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返沪之际
李元春
■ 上海援建的安居富民自来水项目
■ 上海援建的莎车城南新区体育中心(本版图片由援疆指挥部提供)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转瞬而逝。许多上海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眼前还浮现着三年前从上海出发时那一幕,而今天,就在上周末,大家已带着对喀什的不舍踏上归程。三年援疆路,一世喀什情。离别之际,上海援疆干部人才都有一个共同信念:对喀什这块土地的爱,将一直萦绕在心头……

  不舍

  潺潺叶尔羌河,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巍巍昆仑山脉,书写了他们奋斗过的青春。从三年前踏上喀什大地的那一刻起,上海的援疆干部就把自己当成了“喀什人”,而三年过去,即将离开喀什的这几天,大家的心中都弥漫着难舍难离的情绪。

  来自上海宝山区教育局的援疆干部陆体金想起了西合休乡的那些校舍。西合休乡在乔戈里峰脚下,其中最远的村落离叶城县城有300多公里,需要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大山,沿着边防公路开十多个小时的车才能进到村里。就是这个山高路远的西合休乡,陆体金一年内去了五次,考察建学校和督办工作,扎扎实实干了一件事:在上海援疆资金的支持下,一年之内让西合休乡村村都有了自己的学校!

  就要离开工作了三年多的喀什二院,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吴韬感慨万千。他忘不了,就在2014年第一次进疆交接时,父亲突发脑溢血入院。当时医院“创三甲”的任务艰巨以至于他无暇分身,当春节回家探望时父亲已陷入昏迷。更不曾想,再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出殡那日……

  吴韬说,在喀什的日子里,他时常想起自己的父亲。有一次,二院眼科救治了一位因白内障而几近失明的维吾尔族老人,当护士为老人拆开纱布时,老人那惊喜而感激的眼神掠过在场每一位医务人员,也包括正好经过病房的吴韬。他看着老人,恍惚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忽然意识到,父亲从未离他而去,而是一直活在他的心里,活在那些重见光明的眼睛里,活在那些重获健康的身影里,活在那些失而复得的笑容里。

  付出

  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村里历经无数岁月的土房子,如今变成了整齐的新房;一阵风能卷起滚滚尘土的道路,如今变成了混凝土路面;这里是艾力西湖镇12村,是受到新疆自治区表彰的莎车县安居富民示范点,而这一切变化,凝聚着来自上海浦东的援疆干部的心血。

  三年前,他们逐梦而来;三年里,他们真情投入;三年后,他们硕果累累。“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三年的援疆生涯里,每位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都是一边思考,一边在用行动回答。临别之际回望,上海援疆干部人才很自豪,上海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姜爱锋如数家珍地介绍:“三年留下了什么?我们留下了成功‘创三甲’的喀什二院,留下了对口四县的4个‘交钥匙’工程,留下了将近10万栋安居富民房,留下了产业、教育、文化和基层医疗等多方面的优异成绩……我们没有辜负两地领导和群众的希望。”

  他们不曾想过,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他们不曾想过,住了一辈子的土房会变成两层“小别墅”;他们不曾想过,在乌鲁木齐看不好的病居然能在喀什看好……喀什当地老百姓有太多的不敢想,上海援疆干部人才都一一帮他们实现,所以他们将感激存在心里。

  上海援疆指挥部总指挥杨峥总爱用这两句话勉励自己:把在疆的最后一天当作第一天,不忘初心;把在疆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只争朝夕。去年秋天,杨峥去探望一位他结对帮扶的维吾尔族大妈,当天恰巧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大妈拉着他的手说:“我要给你念首诗。”她随即用维吾尔语背诵了一首毛泽东诗词《重上井冈山》。“那个场景,非常美。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援疆干部的真情付出,当地群众不会有这样的感情表达。”杨峥说,上海援疆干部人才身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生动的例子,很真,很宝贵,令人难忘。

  难忘

  去年10月底,陪伴刚生产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仅7天,杨元飞就匆匆赶回喀什。巧合的是,女儿出生那一天,正是他两年前赴疆的日子。为此,杨元飞特意给女儿取名“瑄”,既希望女儿像美玉般一瑕不染,又纪念新疆这个出产美玉的地方。身为上海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的杨元飞,是2014年10月份加入援疆队伍的,所以在送走第八批同事之后,他还要和第九批同事一起工作下去——他说,哪怕以后结束了援疆工作,只要看到女儿,就会想起喀什那段难忘的岁月。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天山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中,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无悔踏上援疆路,他们做到了。这是一段难忘的历程,三年来,上海援疆干部人才不忘初心,真情投入,将无限的正能量转化为一支支青春的赞歌,将爱的种子播撒到喀什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谱写了一曲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大爱之歌。

  维吾尔族语里有一个词,叫做“儿子娃娃”,是新疆人对男性的夸赞之词,是耿直、豪爽、忠诚、有胆识、有担当等一系列赞誉的“集大成”。上海援疆干部唐为群对这个词的解释,既生动又接地气:“简单来说,就是阿拉上海人讲的‘模子’!”毫无疑问,在喀什倾情奉献了三年的上海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儿子娃娃”。

  也许稍稍改动《丝绸之路》的几句歌词,更能体现上海援疆干部人才此刻的心情:踏过万里的足印,让我再遇见你,任千里风沙漫袭,情未熄;穿过三年的梦境,爱如胡杨般坚定,梦想在你我心里,再度无悔传递……

  本报记者  李元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科创上海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部分肿瘤靶向药医院配不到咋办
疫苗接种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三年援疆路 一世喀什情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三年援疆路 一世喀什情 2017-01-09 2 2017年01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