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广州象岗山汉代南越王赵眜墓“文帝行玺”龙钮金印与“泰子”、“赵眜”、“帝印”等一批金玉质地的印玺与封泥发掘出土,和1988年东莞明代罗亨信家族墓中石质两面印章“都御史章”、“永乐第一科进士”的面世,填补了两汉帝王印玺与早期文人篆刻研究的空白,立刻吸引了现代考古界与印学界的目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岭南印坛名家麋集,俊彦辈出,仍保持着传统优势与旺盛的发展活力。其中既有精通印学与古文字学的容庚、商承祚,又有书印兼善的佃介眉、吴子复、秦咢生、张大经、何作朋,以及专研学术的冼玉清、容肇祖,与迁居香江的罗叔重、冯康侯、丁衍庸、卢鼎公、陈语山等一起,开创了现代港粤印坛的辉煌期。台山籍篆刻家、文史考古学家黄文宽,创作丰赡,门弟众多,对当代南粤印学的推广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黄文宽(1910—1989),又名黄玄、黄言,号霣石道人,别署萍庐、刚斋、瓦存室。广东台山人。出生于贫寒旅美华工之家,青年时就读于私立广州法学院,毕业后长期执律师业。历任广州律师公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联合大学法律系主任、教授。建国初因中山大学法律系被撤销,律师亦多无用武之地,黄文宽开始专志于文博研究。除深通律法外,其博贯诗词文史、书法篆刻、金石考古等,所著《澳门史钩沉》、《广州藩坊考》等,史料翔实,论证逻辑严谨,与其主修法律背景无不关联。黄文宽在五十年代政治运动与“文革”中深受迫害,1979年始获平反。1986年春,被聘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篆刻艺术委员会,作为唯一的粤籍委员,寿近杖朝的黄文宽被推选为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览评委,其淹博的谈吐,古茂渊雅的印作,引人瞩目。
黄文宽青壮时即喜刻印,1935年在广州与岭南金石界陈大年、谢英伯、李泽甫、冯衍锷、陈朗照同道共创天南金石社。中年时热衷于收集粤中古印、陶文、砖瓦、竹木简及岭南印人印作,辑有《南越瓦印佚存》、《瓦存室所藏黄牧甫印选》、《叶杨胡刘四家印賸》,为岭南印史研究保存了丰富、珍贵的资料。
黄文宽篆刻师法“二黄二吴”(黄易、黄士陵、吴让之、吴昌硕),善于博采众长,熔诸家精华为一炉。尝撷取孙过庭《书谱》中:“点画狼藉,使转纵横”句,刻制“狼藉纵横”引首章,概括了其成熟期印风特征。黄士陵印作以光洁峻峭,方劲古妍而著称,线条之间存有粗细长短、间距宽窄、平正欹侧、方圆并用等微妙的几何搭配,以及运刀上白文印偶自线条外端契入的奇招,貌似不经意,实耐人寻味。岭南印人多步趋麟趾,薪火承传。黄文宽亦窥其奥窔,所不同是其朱文印在保留了黄氏线条与章法匹配特点之际,上涉汉隶、砖文,独具简约、质朴之意趣。白文印则借鉴汉魏凿印与残破技巧,变洁净为苍古,化完整为斑驳,突破藩篱。另外糅合皖派的圆转与黟山的刚健特点等印作,自成别调。
黄文宽存有论印篇什数通,其一曰:“由来积健始为雄,象外环中绝太空。我向破荷亭上立,从知老子气犹龙。”吐露出其博古开新的理想抱负。当代岭南印坛中青年作者受其教诲甚众,黄文宽为此奠定了人才资源基础,发挥出其积极推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