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在台大外文系读本科,大一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叫“西洋文学概论”,让我们这些“新鲜人”是既爱又恨。
身边许多同学高中都毕业自台湾的名校,都曾是叱咤风云的一方翘楚,然而9月一开学,才刚接触到这门西洋文学概论,原本趾高气扬的大家,就都纷纷低下了头,积极埋首书本,顿时变得谦卑了起来。
西方人文传统的核心奠基作品,都是这门课所要涵盖的内容,如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旧约圣经、中世纪欧洲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么丰富的内容,塞进仅有的课时,意味着老师上课时只能挑重点跳着教,同学要负担起绝大部分的学习责任。
希腊神话的体系庞大,枝干错综,人物复杂,环环相扣,是我们学生的第一道关卡。一方面故事引人入胜,如进桃花源,让我们一下子就忘路之远近;一方面众多的专名和交缠的情节,又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让我们苦不堪言。
时过境迁,年少的死记硬背也好,融会贯通也好,如今许多早已尘封,甚至不复记忆,仅有些许零星,不自觉地就浮上心头。
中国有个“削足适履”的成语,语出《淮南子·说林》:“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鞋小脚大,人为了穿上鞋子而刻意把脚削小,比喻勉强迁就,拘泥旧例而不知变通。
巧的是,这个恐怖血腥的中国寓言竟有个西方的版本,二者异曲同工。希腊神话里有个巨人,名叫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他开了家黑店,拦截行人羁留旅客。店内有张床,他把旅客绑在床上,身体太长就截其下肢,身体太短就把他硬拉到与床齐长。普洛克路斯忒斯不管俘虏的身高不同,强求他们与床的长度一致,所以他名字的形容词Procrustean就有了意思,指的是不管个别差异,削足适履,强求一致。
中国的民间传说里,有个“点石成金”的故事,根据故事的版本之一,晋朝有个道术高深的县令,能施符作法,替人驱鬼治病,百姓见他如仙人。有一回,农民的收成不好,缴不起赋税,他便叫大家把石头挑来,然后施展法术。他手指一点,石头就都变成了金子,百姓拖欠的赋税也就都缴清了。现在中文的点石成金用来比喻善于修改文字,能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的仙人用手指一点,石头就能变金子,这种“点石成金”的本领西方也有。迈达斯(Midas)是希腊神话里的弗里吉亚(Phrygia)的国王,酒神戴欧尼修斯(Dionysus)赐予了他点金术,凡是他手碰到的东西都能变成黄金,食物变黄金,饮料变黄金,连他自己的女儿,最后也变成了黄金雕塑。这种“点物成金”的迈达斯之触(the Midas touch),指的就是事事皆能成功、轻而易举就能赚大钱的本领,这跟中文“善于修改文字、能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石成金,貌似而神离,二者大异其趣。
中国传统武术有一门绝技叫金钟罩,练成之后据说全身可以刀枪不入。练金钟罩的武师身上总有一两处地方功夫练不到,这就是“罩门”所在。要是罩门被人发现,以手指用力一戳,武功旋踵即废。
源自中国武术的罩门,后来多转指个人难以克服的关键性弱点,这在希腊神话里,恰好也有个殊途同归的答案。阿喀琉斯(Achilles)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是特洛伊战争的希腊战神,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史诗《伊利亚特》(Iliad)有详尽的记载。阿喀琉斯出生后,他母亲就握着他的脚踵,倒提着浸在冥河(Styx)的水中,以练就刀枪不入、金刚不坏之身,孰料脚踵没浸到冥河水,竟成了他往后的致命弱点。后人就用这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来比喻一个人的罩门或致命的弱点。
30年前的吉光片羽,偶然凝结成英文单词的露珠,在晶莹剔透中,诉说着背后遥远的希腊神话,与万里之外的中国故事相互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