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音的味道
黄笑童
  黄笑童

  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听不到吆喝声了。当然那其中的味道,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我小时候听到的吆喝,味道其实已经淡了许多,但仍足以令小孩子着迷。我尤其喜欢的是磨刀匠的吆喝,他们不用喊,用铁片。大多是四五个铁片错开,由上至下用绳子固定,招揽生意时就晃一晃,呲啦呲啦传得很远。要磨剪刀磨菜刀的,听见这声就下楼来。每次铁片声经过我家时,听在心里都脆生生的。每当磨刀匠拎着他的小木头凳子,慢悠悠地晃着手里的铁片从每家每户窗户前走过时,我总觉得他的铁片响得很有兴味,很有烟火气,很有味道。

  上一次听到这种声音已经是几年前了,现在肯定鲜有人找磨刀匠磨刀了,或者说鲜有磨刀匠了。

  地道的吆喝也许都留在书本里了。

  我很想听听老北京的吆喝,想看看那些赚着小钱的人曾经的小生活,感受一下北京人浓郁的情趣。萧乾在《北京城杂记》里写到过吆喝:一年四季白天黑夜从不间断。我对秋天卖柿子的吆喝印象深刻:“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这实在令我吃惊了,是怎样的生活情态才能把生意做得如此兴味盎然,如此自得其乐?“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刚蘸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种声音太有味道,从心底里给人一种愉悦感,一种豁达感,一种露天的、摩肩接踵的、任意领取的快乐。这就是北京城令人魂牵梦萦的味道,一代老北京的乡愁。

  只可惜现在,这些声音都隐匿了,味道都消散了。吆喝人都熬不住了,这样慢节奏的营销早已支撑不起他的生活。申请“非遗”已经成为不少吆喝声的出路。可真正的文化,并非陈列在纪念馆里,也不在博古架和展览会上,它应该是活的,活在原来的地点,活在人的日常习惯中。它不只是档案和文献,而是人的呼吸、体温、脑海和举止……

  我们乐见城市发展,却依然怀念童年铁片撞击的清脆声响,怀念吆喝背后的味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红颜与发廊
当希腊神话遇见中国故事
请排队,而且只排一个队
声音的味道
合掌村印象(剪纸)
吃亏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声音的味道 2017-03-27 2 2017年03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