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读伊坂幸太郎《末日愚者》
~~~——读伊坂幸太郎《末日愚者》
~~~——读伊坂幸太郎《末日愚者》
     
2017年04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谎言中的真实,小众中的神作
——读伊坂幸太郎《末日愚者》
陶媛媛
  ◎ 陶媛媛

  以伊坂幸太郎今时今日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他目前在中国读者中的关注度,可以说依然是不对等的。与他比肩的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显然早已摸准了中国读者的胃口,又或者说,后面两位作家针对日本读者有效的市场效应,不分伯仲地也对中国读者生效了——无论是情爱关系中的某种冷淡却又睥睨的态度,还是以小人物立场对社会民生话题貌似宽容实则极端的刑事解读,他们的故事,他们讲述故事的方式,都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与日本读者类似的共鸣。当然了,伊坂幸太郎还很年轻,他比那二位分别小了13岁和22岁,但真实的原因或许是:他有一种真正的幽默,把所有的悲悯都引而不发,而是隐藏在调侃之中;又或者在他看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悲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人生本身即是一场幻象、一次虚构,归根结底,还是有趣比较重要。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就比较小众,甚至容易视而不见了。

  小众,是一种情势,也是一种态度。《末日愚者》是一部只有伊坂幸太郎才能写出来的小众神作,故事背景是“五年前预知行星撞地球,现在距离地球末日还有三年”。关于这个背景,伊坂幸太郎在“后记”中坦承自己从专业学者那里得到许多意见及指导,诸如“小行星的轨道大部分都在掌握之中,几乎没有撞上地球的可能性”“要在八年前预言小行星冲撞相当困难”“彗星冲撞的可能性比小行星还高一些”等等,但这篇故事中仍旧有许多杜撰的成分,这是基于作者个人秉持的“虚构故事中谎言越多越有趣”的想法,与教授们的专业判断无关。在一部现代小说中,为了有趣而“无视科学”是一种怎样的叛逆不羁?不仅如此,他也并没有因为如此就转向了神学,而是连宗教也一并无视了。已知末日还剩三年,科学家束手无策,社会秩序失控,暴力劫掠不断,礼崩乐坏,人人自危,除了“末日确定会来”,其余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因为“末日确定会来”,所以骚乱持续了五年之后,各地的暴乱不约而同地平息了,人们似乎太累了,最终放弃了挣扎——人类的故事果然要看“后续”——故事就在这样的设定中淡定地开始了:仙台市某小区里的一对空巢老人走在公园里,感叹着居民们以前为了捞回住房按揭贷款的成本而抢夺最佳赏花座位,现在整座公园变得空荡荡;又感叹着常去的米店撑不下去了,以后不知道该去哪儿买米;后来为了打发无聊去录像带出租店租碟,听说这种时候大部分明星都不愿意演戏了,但听说赫尔佐格和斯皮尔伯格还在拍片;听租碟店老板抱怨古怪老爸热衷于在顶楼建瞭望塔,说什么打算撑到最后一刻看着其他人先沉到水里;回到家里等待离家多年的女儿终于回家,谁知竟是老伴安排的棋局,老人因为自己对“傻瓜”儿子过于苛刻而导致其自杀,但女儿和老伴都了解那所谓“傻瓜”其实是另一种天分,反而是她们在同样失去亲人后以各自的方式忍受甚至宽容暴戾专制的自己……然而,末日确定来了,就算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知无用然后始知其有用,伊坂幸太郎在高浓度缩影中呈现有趣的真实:同一个小区里的八户人家,除了那对空巢老人,租碟店老板认为老爸搭建瞭望塔是无用,年轻夫妇认为这时候怀孕是无用,哥哥们认为在末日之前杀死利用舆论公器害死无辜妹妹的新闻主播是无用,父母双亡的少女认为末日之前不谈一场恋爱是无用,中学生拳手认为自己尊敬的拳手仿佛不知末日将临般如常地练习是无用,连累妻子在混乱中被杀死的丈夫认为大学同学到了这种时候还在研究星星是无用,想当演员而失败的白领认为在生活中为了家人而演戏是无用……已知无用,那么何为有用?中学生拳手读到的一段关于自己尊敬的前辈的访谈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苗场,如果有人跟你说你明天就要死了,你会怎么办?”

  “没什么改变。”

  “没什么改变?”

  “我会的只有下段踢和左钩拳而已。”

  “那是指练习吧?难不成即使你明天就要死了,也要做这种事情?”

  “如果明天就要死了,难道你会因此改变现在的活法吗?你现在的活法到底是打算活到多少岁的活法?我只能继续做我能做的事。”

  这段话击中了茫然中的中学生:我现在的活法到底是打算活到多少岁的活法?我只能继续做我能做的事。

  末日,是一个期限。三年是一个期限,一百年也是一个期限。任何生命都是有期限的,天与地、银河系和宇宙,都是有期限的。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期限,便以为是无限的,那是坐井观天。过去、未来、起初、末日,都抵不过当下。伊坂幸太郎在本书的第一页写下:“今天将是你余生的第一天。”

  体会这句话,愿你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换一个角度看人生,霎时间柳暗花明,妙趣横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A22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健康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健康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重回视野的“朗读者”:叶嘉莹
新书推荐
谎言中的真实,小众中的神作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A18谎言中的真实,小众中的神作 2017-04-16 2 2017年04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