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温馨之家篇】~~~
【温馨之家篇】~~~
     
2017年04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馨之家篇】
什么是老年人适宜的“家”
陈欣 费平 朱锦华 王克 郑自华
  上期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刊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晚霞要灿烂,如何更“宜居”?退休以后,老年人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街道、居委会老年之家之便,老年大学之雅,钓鱼之趣,小提琴之美,文友沙龙之乐,还有其他种种形式的聚会方式,都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总之,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在业余管弦乐团的“家”里

  文/陈欣

  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退休后参加了业余管弦乐团,乐团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因为同样的爱好,我们走到了一起,每周组织活动。当大家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参加排练,就像是老友聚会,大家在一起聊聊家常,谈谈练琴心得,切磋技艺。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音乐感动我们的心灵。乐团给了我们实现音乐梦想的舞台。每当琴声响起,仿佛整个身心都融入了美妙的旋律。

  乐团指挥是一位身材魁梧的美国人,七十多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他在上海经营着几家企业。为了参加排练,他要乘地铁从郊区赶到市中心。记得刚开始时,大家演奏得乱哄哄的,他走到墙边,用脑袋轻轻撞墙,以示不满。幸好之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大家都很努力,不愿让他失望。每当有人在排练中出错,他都会停下来,用指挥棒点一下:“壹佰元!等休息时你交给团长。”他一本正经地说。大家知道这是老外的幽默,哈哈地笑起来,出错的人也从紧张变得放松起来。

  每次按计划练完预定曲谱,就到了自由演奏时间。老外会拿出他那把名贵的小提琴,独奏一段巴赫或莫扎特的作品,乐队为他伴奏。一曲终了,他鼓励大家自告奋勇地上台演奏。他说:“在这儿,人人都有机会。”

  春节前夕,乐团还组织大伙吃“年夜饭”,当大家举杯庆祝新一年的来临时,乐团的全体成员,俨然像是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乐团就像一个大家庭。

  我想有个“家”

  文/费平

  我有一帮写稿时认识的老年文友。有一次,某报召开作者座谈会,我把几位文友相互介绍认识了一下,大家很高兴。平时都在报上久仰大名,眼下见面,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人提出由我牵头组织大家经常碰碰面、喝喝茶、切磋切磋写作技巧,顺便见见心中仰慕的老师!后来我想,要聚会很容易啊,找个饭店就可以了。没想到大部分人都反对聚餐。他们认为吃饭喝酒不是主题,主要是找个地方让大家能有更多时间聊聊。

  其实,我思忖老年文友们的想法可能是:吃饭聚餐花费较大,找个地方聊聊天喝喝茶,既达到目的又节省开销。于是我抽空找了找有没有适合老年人聊天喝茶的地方,结果令人失望!适合十几人聊天的茶室资费普遍较高;那些公园茶室人群熙攘,较为吵杂;社区的“老年之家”则大多已不姓“老”。好在有个文友经常帮里弄搞宣传,那次周六借了居委的会议室,居委书记还特地派人供应热水,我们自己带了茶叶瓜子、水果点心,大家尽兴畅聊一下午。

  老人很想有个“家”,能聚在一起聊天、交流、沟通,但合适的场所不多,广场舞、唱歌等形式固然能迎合部分老人的爱好,但一些喜欢舞文弄墨的老人也需要一些安静清雅的场所供他们交流、切磋……

  本市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建议社会各界能多提供一些适合老年人聚会、交流的“家”,例如社区、商场、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可以适当开放闲置的会议室,让老年人有个“家”的梦想得以实现!

  到街道去,到居委会去

  文/朱锦华

  老人含辛茹苦一辈子,他们有些在上世纪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后根据地去;有的在上世纪6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退休后垂垂老矣,又往何处去?我觉得,可以到街道去,到居委会去,到这些能打发时光的地方去。

  宜家商场的咖啡虽好,终非久留之地。不购物只消遣,要看主人脸色;占用商家设施享受,于心总有愧;与彼此陌生的老人搭讪,也有几分尴尬。木讷者掏10元钱呆坐一天,终也无趣。何况有人还要乘车骑车前往,遇到刮风下雨又有诸多不便。

  其实,何必舍近求远?可到附近的街道去,到更近的居委会去。如今各街道经常免费放映电影,老人每月可看七八次;街道图书馆冬暖夏凉,老人尽可去书海徜徉;街道还会应时应景地举办各种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居委会一周里唱歌、编织、书法、摄影、舞蹈等团队活动更是满满当当,尽可让“老夫聊发少年狂”。

  我们居委会去年特设“无独有二”活动,每周二请一些有空有闲的居民和孤独老人来“轧轧三胡”,评评世相,过过集体生日,演演小节目。居民每出席一次都能获得积分,积分多了年终可换一份大礼。另一个居委会开设了“温馨下午茶”,将平时热衷打麻将的居民聚在一起,喝茶喝咖啡,听讲“大世界”“黄浦剧场”的前世今生,还举办“防诈骗”“防偷盗”“防假冒伪劣”讲座,深受老人欢迎。

  所以,我建议老人多多参与近在身边的各种活动,以丰富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而不必一窝蜂地去商场里的餐厅赶场子。

  钓出来的“家”

  文/王克

  挚友伯龙兄长我几岁,但比我“后生”。伯龙兄退休前是国企干部,每天家里厂里两点一线。不知觉中“肺结核”黏上了他,一旦发作,止都止不住,只得提前“下岗”,赋闲在家当“吃瓜群众”。上门探视,见得最多的就是“葛优躺”。

  几年不见,伯龙兄却旧貌换了新颜。讨教有何“灵丹妙药”?笑答:垂钓!原来他“混”进了钓友圈。没几年,伯龙兄不但钓技渐长,且病恹恹的身体也日趋硬朗。去年,在众钓友的拥戴下,伯龙兄坐上了群主的“交椅”。每逢垂钓前,先在群里号令,众钓友领命而动,查河塘鱼情,设计行车路线,检查钓具,制作饵料……只等群主一声令下!平日里,便会组织钓友隔三差五到茶楼一聚,聊聊钓技,轧轧三胡,浓浓的“钓”情无以言表,钓友大补“心灵鸡汤”。

  现代社会快速老龄化,众老年人都希望活出一个“第二春”,寻找一个能宣泄自己情绪,倾诉自己心声,听取他人诉求,安抚自己精神的“家”。这个家是伴侣、儿女、卧榻、三餐的家不能替代的,是一个内涵深刻的“家”。

  这几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为老年人营造了许多家。舞蹈“家”,书法“家”,歌唱“家”,这些家都在向老年人频频招手。宅在小家里的老年人应该走出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进行选择,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培养健康长寿的乐土,像伯龙兄这样从钓竿上“钓”出来的,又何尝不是一个家呢?

  老年大学是老年之“家”

  文/郑自华

  春节期间和几个多年未见的朋友相聚,闲聊中得知这些朋友都在老年大学读书,有学画画、书法、摄影、声乐、形体、舞蹈、外语的,还有学烹饪、编结、插花的。王君学了十多年书法,自费出版了一本“书画作品集”;胡君专攻沪剧,前不久开了个人演唱会;项君学了摄影,现在成了各种聚会的御用摄影师,忙得不亦乐乎,还参加了摄影家协会。朋友告诉我,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是被耽误的一代,文化知识比较匮乏,现在进了老年大学,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找到了家的感觉。

  老年人为什么会在老年大学找到家的感觉?我以为,首先是老年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结交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新朋友,扩大了社交圈,大家在一起共同切磋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如何修身养性,学员关系融洽。而且老年大学没有分数高低、考试升学的压力。这样的学习模式符合老人希望生活随性,又能和时代共同进步的愿望。

  其次,师资力量强。给老年大学上课的都是一流的老师,擅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种教学方式很适合老年人的特点。

  还有,价格便宜。相比自己的儿孙辈动辄几千上万的补课学费,老年大学那点学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老人愿意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的重要原因。

  不少老人进老年大学读书后,文化修养有了提升,子女也觉得父母变了样子,由于肚子里有货,教孙辈也有了底气。难怪有的老人报了好几门课,读了十几年大学,甚至声称要在像家一样的老年大学里永不毕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A22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健康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健康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扫一扫
什么是老年人适宜的“家”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A29什么是老年人适宜的“家” 2017-04-16 2 2017年04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