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一策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通俗而言,“一团一策”就是希冀本市18家文艺院团按照自身个性,探寻符合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的整套策略。这套创新机制的启动,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上海整个文艺界的响应与实践,也是“十三五”文艺规划的根本。
全面铺开“一团一策”以来,各个院团都推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制度——国际艺坛通行的“委约制”,让上交、上芭、歌剧院等讲着“世界语言”的院团更紧密地融入全球艺术的交流与循环。即将于4月28日在沪举行世界首演的叶小纲作曲的《敦煌》,是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的重头戏,也是上交向叶小纲委约的作品。上交团长周平表示,“向艺术家委约创作是上交的传统,‘委约制’使得这一传统得到巩固和发扬,使得我们与全球音乐家的交流更紧密,出精品的概率会增加。”“学馆制”则是由上昆推出的戏曲院团传承机制,让戏曲名家手把手带徒弟,言传身教“开小灶”……
一人一策
率先推出“艺衔制”的上海歌舞团,通过2年亚洲巡演舞剧《朱鹮》,已经形成了“《朱鹮》现象”。据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介绍,“艺衔制”就是进入竞争激励机制,让演员们“活”起来,通过严格考核,设立“首席、独舞、领舞和群舞”等次,到2017年,拥有“艺衔”演员31人,占舞团总人数的34%,夯实了舞蹈人才梯队。因而《朱鹮》一剧拥有3组领衔主演、7位鹮仙、8组双人舞、24只群鹮,使得该剧能够在2年内巡演150余场,2016年摘得“荷花奖”。首席朱静洁的个人粉丝达到35万人……
人才梯队建设的同时,“一人一策”也齐头并进。在戏曲院团方面,具有领军带头作用的艺术家也可以建立个人工作室,并配备相应资源。史依弘、王珮瑜、沈昳丽等在京昆等戏曲方面影响力卓著的中青年艺术家,也拥有自己的工作室甚至公司,直面市场,刮起阵阵“传统文化时尚风”,滋养青年观众的心田。他们通过举行戏曲与流行音乐乃至相声的跨界融合,现场讲解乃至直播的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得以扎根当下。
用好人才的策略还体现在跨国人才交流上。上芭首席演员吴虎生与来自美国辛辛那提芭蕾舞团、纽约芭蕾舞团等优秀演员“交换首席位置”。此举还吸引了留美舞蹈家谭元元、留法钢琴家吴牧野等“回流”,由此更加显现“国际文化交流码头和源头”的态势。
一团一精品
一团一精品,正是眼下院团深耕的目标。去年正逢戏剧大师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昆成为全国首家能够把汤翁“临川四梦”四部昆剧大戏“复活”于舞台的院团。而且,其中《南柯记》更是给了年轻人施展的主舞台,这在他们的“大师姐”、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看来,颇为令人羡慕。在不到20年前,刚毕业的谷好好以及同学们,连跑龙套的机会都几乎没有。
2016年,本市18家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71部,较两年前增长31%;演出收入2.43亿元,较两年前增长20%。以“出戏、出人、出影响力”为最终评价标准的“一团一策”整体改革,目前已经锁定新一轮重大文艺创作选题。其中包括京剧《北平无战事》、评弹《访大山》、话剧《起飞在即》、舞剧《芦花女》、交响乐《启航》、电影《围猎》《明月几时有》、电视剧《大转折》等等。
与此同时,“党的诞生地文艺创作工程”,还将梳理整合上海“红色起点”文化资源,让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而“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则将通过寻根溯源,让我们更加明白走来的路与今后的路。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