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主流声音更要在新阵地传播。五年来,上海主流媒体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奋力改革,砥砺前行,纷纷探索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新路,迈出从“相加”到“相融”的关键步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互联网时代重量级改革
2017年2月3日,丁酉新春上班第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前往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社上观新闻、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和澎湃新闻,调研媒体改革进展。他强调,上海主流媒体改革创新发展,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基本遵循,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始终坚持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传播正能量;要保持改革的定力,进一步加快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努力建设新型、现代的主流媒体集团。
2013年10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宣布合并,组建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大报社恢复独立法人建制。半年后,原先的“大文广”和“小文广”也全面整合,组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两场重量级改革,在全国范围都形成不小的震动,其目的正是通过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活力激发,适应互联网新媒体加速发展的趋势,为“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开辟道路,并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型现代主流媒体集团”。
主流声音在新阵地传播
去年3月1日,解放日报在全国党报和上海主流媒体中先行一步,在采编组织架构、流程上启动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将全部采访力量转入新媒体产品“上观新闻”。同时向解放日报供稿。这种融媒体采编、一体化运作新机制,让党报主流声音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都得到提升。
文汇APP着重在“人”和“文”上做文章:围绕大文化,深入挖掘人性的故事,讲述人的情感、命运和价值观;同时扮演好智库角色,立足上海,放眼中国和世界。新民晚报在推出全彩印刷,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的同时,推出“新民邻声”APP,继续“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生政策的解读平台、政府百姓的沟通桥梁、社区信息的传播渠道。纸质版《东方早报》整体转入澎湃新闻,短短几年,已进入全国移动新闻客户端第一阵营。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热播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成为去年全社会热议的“现象级”作品。这部传统电视人历时整整两年精心打磨的“扛鼎之作”,经由互联网平台得到“爆炸式”传播。广播新媒体阿基米德与国内近百家广播电台全台进行战略合作,集合13000档广播音频节目。此外,上海广播电视台今年将安排5个亿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媒体融合转型、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计划打造SMG科创中心,集成开发针对跨媒体、跨平台的技术应用和支撑系统。
人的转变促进整体转型
在今天的上海,“导向为先、内容为王、受众为本、采编为宝”,被明确为主流媒体改革发展坚持的原则。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核心是人的转变。三年前,市委深改组审议通过的《上海报业集团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方案》在上海报业集团全面施行,职务序列共有十级,为记者编辑提供了专业技术方面的上升通道。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先后聘任了一批首席记者、编辑。
在几家报社以前的“首席记者编辑”岗位聘任中,对任职年限、技术职称有规定,改革后,这几个“硬门槛”取消了。不唯资历,只看业绩,一些30来岁的年轻记者编辑成为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各项考核数据显示,首席制度起到很好的带动引领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采编人员成长通道不断拓展,采编队伍整体向上势头较为明显。
上海广播电视台积极创新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部门设置、人员配备。同时通过考核激励举措,真正重视培养全媒体人才。如东方明珠和阿基米德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的方式留住和吸引人才。东方广播中心年初推行人力资源改革激励方案“栋梁计划”,为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晋升搭建平台和通道。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