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视为知己
此时,王星斋在杭州的作坊也搬到祖庙巷,雇工人数多达五六十人。“王星记”扇庄与生产著名黑白花扇的“张子元”扇庄、“舒莲记”扇庄,并称为杭州扇业的三大名庄。所谓“精工出细货,料好夺天工”。王妻陈英铲贴的泥金“满斗”式花扇,风格独特,曾被选为“贡扇”,受官绅文士喜爱,由此名声日益扩大,京津一带前来定货者络绎不绝。像北京的荣宝斋、天津的华锦成,都是王星斋多年老客户。在此情况下,1901年王星斋在北京杨梅斜街正式设立了“王星记”扇庄。
此外,1893年前后,王星斋在上海城隍庙开设一个季节性小扇子店(后迁至南京路),作为“试水”。
后来,王星斋在北京病逝,陈英带领幼儿王子清继续经营扇庄。民国18年(1929年),在杭州太平坊大街开设店面,改名为“王星记”,并以“三星”商标注册。民国26年,“王星记”由杭州迁来上海,推出檀香木为原料的檀香拉花绢面女式扇,绢面上描绘西湖风景,标以“西泠”“双峰”“玉带”等雅名,畅销国内外。后来从香港购入檀香木,委托苏州等地工场加工监制成檀香扇运销香港,名声大噪。为适应社会名流、文人雅士和戏剧、舞蹈等需要,发展了名家书画扇和曲艺、舞蹈扇。“王星记”被公认为“扇子大王”。
此次船上巧遇,应该是“王星记”事业发展正需用钱之时。钟老先生眼光尖锐,凭他几十年商海沉浮的独到眼光,决定贷款给他们这两位不相识的客户。母子两接受贷款之后,果然事业大有起色。后来,这位“王星记”的女当家就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钟老先生的儿子作为报答。
然而,这桩婚姻可以讲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双方父母都认为是门当户对,男方是银行家的公子,女方是名闻海上的商家女儿。令双方父母没想到的是,钟老先生的公子已经有了心上之人,那就是自己在复旦大学的同学。不过,当时的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小辈,如果不遵父母之命,那可是“大逆不道”。所以,虽然结婚了,钟老先生的公子(张洵澎的舅舅)一直不开心。
不仅男孩如此,女孩子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钟老先生的小女儿,也是由父母做主,嫁给了金融界同业者的公子。这叫“联姻”,因为双方孩子的姻亲,可以为双方带来最大的利益。尽管女儿(张洵澎的姨母)不愿意也不能改变什么。
唯一美满的婚姻,就算钟老先生的大女儿钟福梅了。钟福梅可以称得上是西施的后人,一个标准的美人。张家的二公子张遇冬先生也是一表人才,不仅相貌好,身材好,而且举止儒雅,气质极佳。先前也有好几家来给张遇冬先生说媒,都是诸暨城里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张家都没看上。
这时候,钟家的姑娘钟福梅出现了。她身上遗传着西施故里美人的基因,同时又因为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所以被张家看中,也被张遇冬先生视为知己。高中一毕业,张遇冬先生就被双方父母要求结婚了。
这次,为了儿子的婚事,张老先生亲自赶往福建,挑选商品,购置了满满一列车的瓷器,从福建满载而归。谁知道,在回归途中,遇到了侵华日军飞机的轰炸,一列车的货物全部炸毁。这一变故,使张家人上上下下都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深仇难忘!
同样,钟夏生对于长女的嫁妆,也是精心准备——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所有东西都要最好的:在钟福梅的嫁妆中,锦绣缎被描龙绣凤、光滑耀眼,就连棉胎,也是用的最高级的,是当时制造子弹中的优质棉——钟老先生的“大手笔”由此可见一斑。
漆器是“十里红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为此,钟先生特地赶往福州采购的。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当时,木胎漆器人物有寿仙、渔翁、弥勒、观音、关公、财神、土地公等,另有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能观赏、又实用,销路也好。所以,一直是张池香老先生经销产品中的紧俏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