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前几天觉得胸口不舒服,到医院拍了张片子。取报告后心里忐忑不安。护士将她领到放射科“温馨报告领取室”,刚走进去,见一名女医生抬头对她微微一笑,“张阿姨,精神不错啊,哪里像生病了?”张阿姨很意外,立即不那么紧张了。
继而,又进来一位医生,一边问病史一边仔细读片:“我看像肺癌,赶紧找专科医生治疗。”一边作判断,一边还安慰:“现在的治疗方法很多,你别害怕……”
随着放射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肿瘤及一些预后不良疾病往往在放射科首诊。部分病人毫无心理准备,难以接受现实,有的甚至看到报告后立即情绪失控。对此,今年3月普陀人民医院放射科推出“放射报告前坚强无哭声”计划,针对首次查出恶性疾病的病人进行零距离、面对面的安抚疏导,让他们认识并逐渐接受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该院放射科主任孙静,负责该项目的策划和案例收集。每个高度疑似“坏毛病”的报告,孙主任和科室成员都要在“需安抚病人”的微信群里讨论,安排专人给病人打电话,将其送入“温馨报告领取室”取片。在这里,房间的装修不像医院,更像家里的客厅,饮料、零食、水果一应俱全。由2-3人组成的放射科专家团队会仔细分析病人的图像特征,商量如何给予病人一定的安慰,同时可以委婉又准确地传递疾病信息。“为了缓解病人的焦虑,我们会普及治疗的方案,给予病人治疗的希望,让他们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孙静说。
为了更有说服力,放射科还根据不同疾病制作了方便好用的《就诊指南》,内容包括“肺部小结节”、“胃肠道肿瘤”、“腹部肿瘤”和“骨骼肌肿瘤”等,提供专家门诊时间、疾病的注意事项等。同时,放射科还负责给病人建立档案,追踪随访,让病人始终有“被关怀”的感觉,增加病人家属的治疗信心。
现在,各种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但设备再先进,也终究是一堆影像和数字。机器无法代替医生,那么,医生的诊断也不该是一句冷冰冰的结论。在放射科,医生不仅仔细为病人分析病情,还“多管闲事”安抚家属,告诉病人接下去该接受哪些治疗、效果怎样、其他病人是什么情况等等,让病人明白、安心,缓解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同时,医院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辟绿色通道,与临床医生共同协商病人治疗方案。
在放射科和其他临床科室的努力下,一个多月已完成了对16例病例的安抚和帮助。据悉,考虑到病种与病情不同,如今此项服务主要在放射科实施,日后将逐渐推广到其他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让困扰患者、家属的心理阴霾从此散去。
普陀区卫生计生委深入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已连续两年开展系统医疗服务品牌评比活动,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