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推进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宏大构想,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可为这一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创“丝绸之路”一说,指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商贸道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进一步把丝路延伸到西亚和地中海西岸,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涵。骁勇骠悍的胡骑、守卫边疆的汉卒、王命难违的使者、舍身求法的僧侣、结伴远行的商队,都在丝路上留下了足迹。丝绸之路又称“玉石之路”、“香料之路”、“陶瓷之路”,说明其首先是商贸之路。
丝路贸易中最为著名的中间商是使用东部伊朗方言的粟特人,长期从事国际转贩贸易。据《隋书》记载,粟特先民居住在祁连山下“昭武城”(即张掖),后西迁至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并建立了康、安、石、米、史、何、曹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昭武九姓”。据说粟特的小孩出生之后,父母就在他嘴里放一块糖、手上放一块胶,希望他长大之后嘴甜,对钱财的掌控就像胶会粘东西一样牢固。莫高窟盛唐45窟就有描绘粟特商队在丝路中的场景。
除陆上丝绸之路以外,海上丝路贸易同样繁荣。自东汉以来,就有中国商人从广州出发,经海路运送丝绸、瓷器等商品穿越马六甲海峡,途经苏门答腊岛到达印度,并在印度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再由希腊、罗马商人经地中海运往欧洲。唐代海上丝路贸易已颇具规模,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石”号。这艘阿拉伯商船,是准备经由东南亚抵达西亚、北非的。船上装载着9世纪上半叶时期琳琅满目的中国货物。宋代以后,瓷器更是成为大宗出口物品。“南海一号”、“南澳一号”以及韩国木浦沉船的发现,对复原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丝绸之路辐射到当时世界上的主要文明国家和地区,将中国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交织在一起,这条道路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天文、历法、数学、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等宗教信仰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明交往当然不是单向的,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同样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譬如造纸术,怛罗斯之战后大食人把唐军中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造纸术进而流传到西方。斯坦因发现的“传丝公主”版画和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相吻合,说明了养蚕植桑技术西传的历史。内地的传统文化书籍也传入西域,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王羲之习字本等,是中原文化西渐的明证。吐鲁番出土的饺子、点心等食品以及长安地区饮食胡风的流行彰显了西域与内地在生活习俗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