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20多岁,被《新金山报》(当时叫《金山战报》)聘为通讯员,常常在该报发稿,渐渐地在本地区也小有名气了,这时有熟人给我介绍了现在的妻子。她的同学、介绍人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名字很熟悉,好像常看见我在《金山战报》上登文章。妻子从小喜欢看书,爱好文学,这个“广告”引起了她的兴趣。见面那天,双方介绍人不巧有事,我俩只好自己碰头,联络暗号就是我手里拿着的一份《金山战报》。见面后我俩相谈甚欢,话题还时不时聊到《金山战报》,更增强了好感。无意之中,《金山战报》竟成了给我俩牵线搭桥的月老。
之后我有文章就给她看,并请她提意见;她有文章也请我修改润色,这样相互切磋,倒也长进不少。在我的鼓励下,妻子也时常在《新金山报》上发文,并成为了通讯员。有一次编辑叫我给自己的一篇文章配一幅画,正好妻子学过美术,我就让她帮我配了。当报纸上刊登了署着我俩名字的习作后,我们的感情又深了一层,两年后便喜结连理。在以后的一次通讯员活动中,主持人撺掇我俩上台表演,我们夫妻即兴发挥,配合得当,博得了众人的满堂喝彩。
女儿从小在我家喜爱读书看报的氛围中长大,也感染了书卷之气,爱上了写作。小学时她也有习作刊登在《新金山报》上,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续写了我们和《新金山报》的情缘。
岁月如梭,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到了退休年龄,珍珠婚纪念日我俩参加了赴日韩邮轮游,并将心得感受发表在《新金山报》上以志纪念。去年《新金山报》举办征文比赛,我俩兴致勃勃一起著文参赛,居然获得了二、三等奖。领奖那天,年轻的工作人员和我们开玩笑:“早知道你们是夫妻,就把名字写在一张获奖证书上了。”说得妻子乐不可支。
《新金山报》让我和妻子相识相知相爱,结缘相伴几十年,家庭幸福,人生美满,我该怎么感谢这份报纸呢?
十日谈
企业之声
郑重其事的读者来信虽已是陈年旧物,却仍然是对工作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