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好赛金宝,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旅居美国的几年里遇到与我们夫妇俩年龄相仿的一对老夫妻,不知不觉成了朋友,邻里关系很和谐。
2002年的春天,孩子在新泽西州中部马波罗市购买了一所小别墅,邻居是罗马尼亚人,男主人是从事外贸工作,赚得盆盈钵满,家居生活比较讲究,但他们家的两位老人平时为人却很低调,衣着也十分简朴。由于是邻居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样我们四个老人一来二去就开始熟悉起来了。
从所老先生的气色,一举一动,伸手十指老茧看,应该是热爱劳动的,遗憾的是所老的英语比我还尴尬,我只能用手比划着钳工的锉、凿、敲、打的基本功,所老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我当即与他握手,告诉他我以前是从事机床制造的,他听到机床的英文,马上与我拥抱,原来所老是罗马尼亚老一代机械钳工,老一代工匠,老一代劳模。从此我们之间几乎天天以肢体语言交流生活与工作,倒也十分有趣。
几年前的夏天,新州中部狂风暴雨大作,电线杆吹断,大树连根拔起,导致马路交通大堵塞,停电、停水达7天7夜之久,因我们经验不足没有准备,所老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因他家备有柴油发电机,冰箱照常运行,他让我们把常用食品转移过去,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待天气恢复正常,我去房前屋后收拾残局,有一棵榆树的20多厘米粗的树枝散落在草地上,占了不小面积,我正动手锯那些小枝丫时,被所老看到,他觉得我使用的工具不对劲,拿出了家中的长柄大斧头,使劲地朝粗树干劈去,三下五下,稳、准、狠地把树干劈得干净利落,毕竟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他的体力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两家的分界线要铺草坪时,我们四个老者沿着界线由北往南铺,这时互相客气起来了,所老要让我,我亦要让他,推来推去笑声盈盈。行文至此,想起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为相,深得乾隆信任,张家的桐城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张家人要砌墙脚做屋基与邻居吴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张廷玉处理,这位大学士看信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二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廷玉家乡成为美谈。
我们邻里间的互相关照还体现在一些极细小的事情上,如看见对方的垃圾桶内垃圾倒完后空桶被风刮倒在马路上滚来滚去,会追着垃圾桶拉回到对方家。有段时间没有见到所老,问他女儿告知回罗马尼亚治病了。近日再见所老,看上去老了些,白发盈头,精神稍逊,步履蹒跚,毕竟已是八旬老人。
我们与所老夫妇的邻里关系默契友好,也算是幸福的一种了。就如常言道:千金买户八百买邻,远亲不如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