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上海版《不眠之夜》百场纪念演出特别场次,在开票后47分钟内抢售一空,创下购票流量新纪录。6月尚未到来,整个月所有价位入场券早已在3月开票4天内宣告售罄,记者昨日逛X宝,发现6月票的闲置转让价格已飙升到四位数。
在《不眠之夜》即将迎来120场演出之际,问《不眠之夜》上海版制作人马晨骋觉得“火爆期”还能持续多久?他答得谨慎却很有底气:“按照现在的势头看,上海版的热度比纽约版更猛,纽约版蜜月期整整6年,我想我们至少还能火5年!”
粉丝刷30遍为“通关”
刷剧超过30遍的资深戏迷王小姐说:“第一次看,只感觉新鲜刺激,体验和经历大于一切,我甚至连麦克白这个角色都没有看到。回去补习《麦克白》之后回到麦金侬二刷三刷,新鲜感过后,乐趣就变成了我自己挖掘的惊喜。”
粉丝中有不少是带着打游戏通关心态的。吕先生性格严谨,他的目标是找出所有线索:“我开始是一个角色一个角色看,尽量不错过每个角色的每个细节,大约十几刷以后吧,我开始能看出点门路了。但了解全部故事线之后,我反而产生了更多疑问,想要带着问题进入剧场把它解决,也会在跟角色的时候有联想有思考。”
网络上,不少“资深粉”面对新入门的“菜鸟”这样解释:《不眠之夜》就像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你画一个圈代表你了解的东西,圈越大,圈外面的未知也越多。
在伦敦版和纽约版问世时,《不眠之夜》就已形成了各自“粉丝群”。上海版《不眠之夜》上演后,“伦敦帮”和“纽约帮”也都打飞的来探查比较。这在开始时是最让制作人马晨骋忐忑的:“好多在纽约看过的忠粉冲着‘找茬’心态来看,他们先入为主地觉得浸入式戏剧就是国外来的概念,本土哪里做得过纽约。”所幸,最终这场比较不但没有造成“伤害”,部分粉丝的倒戈也让马晨骋信心倍增:“他们都承认,我们的细节做得更精妙!”
戏剧要打造“生态圈”
《不眠之夜》为什么会火?这究竟是成功个案还是可复制模式?它会不会成为未来戏剧的方向之一?这是如今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对此,马晨骋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艺术讲究跨界融合、观众注重消费体验的时代,《不眠之夜》的成功得益于它将戏剧从一方舞台拓展到了一个生态圈。”
马晨骋分析:“如今人们的消费习惯早已改变,除了特别为追捧某电影或剧而去的文艺青年,大多数人的文化娱乐还是连锁性消费。他们看电影、看戏、看展览都会伴随着散场吃个饭、或是咖啡馆坐坐聊聊。”
《不眠之夜》上海版落地的静安区北京西路1013号麦金侬酒店,并非单一的剧场,而是整个尚演谷的核心。原本废弃的尚演谷空间在去年进行全面改造,一部分被改造成为《不眠之夜》的演出场地麦金侬酒店,其余部分被统筹设计为与之相关的主题餐厅、酒吧、咖啡厅和酒店。
“浸入式戏剧火爆的同时,谷中的餐厅、酒吧、咖啡馆和酒店消费也被带动。”马晨骋坦言,被戏剧吸引而来的观众,足不出“谷”,就能在其中找到各种休闲娱乐消费场所。“现在甚至静安区北京西路片区都因为每日排队的人流成为新地标。”
“不敢说这就是戏剧未来的方向,但应该能算是值得努力的道路之一。”马晨骋说:“我相信,《不眠之夜》、浸入式戏剧甚至以剧联动周边产业的经营模式,都不会是单一的个例。它会成为一种崭新的戏剧甚至是艺术项目运营模式,被广泛借鉴。”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