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同志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也即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其核心是“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回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输出,对于我们领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文化的驱动,以及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建构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具有良多启迪。
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唐代,盖因盛唐经贸繁荣,陆上丝绸之路已不堪重负,随之乘历史长风,兴盛于宋元。当时的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无数舟楫扬帆出海,给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阿拉伯和欧洲、非洲等众多国家送去灿烂的中华文明。
以日本来说,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曾有过春天葱茏般的友谊,且不说日本在中国盛唐时期,委派一批批遣唐使前往长安朝圣,学习中国的经史子集及诗歌、礼仪,归去进行大化改新,一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中世纪的农耕文明,单就其弘扬佛教而言,世代蒙受其利。据日本谈海真人元开所著《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随从鉴真东渡日本的14位弟子中有泉州超功寺昙静法师。昙静在日本担任传戒师,足迹遍布乡村市井,对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当旅人来到日本古城京都、奈良,不仅浩叹其汲取唐代长安、洛阳的格局,古韵盎然,而且可在幽静的寺庙里聆听晨钟暮鼓,感受悠然、飘逸的中华文化。
宋元以降,泉州商人、僧人赴日本者络绎不绝,其中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范道生法师东渡长崎,为福济寺、万福寺、崇福寺等雕塑佛像,如崇福寺的十八罗汉,万福寺的观音菩萨、弥勒佛、韦驮、达摩等,至今仍香火旺盛。清康熙九年(1670年),大师重返长崎,同年深秋病逝于斯,年仅36岁,其墓尚在长崎崇福寺后山的丛林之中。
泉州与琉球的文化交往亦可圈可点。姚旅成书于明万历末的《露书》,留下了晚明泉州艺术家远行琉球演出戏剧的情景。该著云:“琉球国居常所演戏文,则闽子弟为多。其宫眷喜闻华音,每作辄从帘中窥。宴天使,长史恒跽请典雅题目,如《拜月》《西厢》《买胭脂》之类皆不演,即岳武穆破金、班定远破虏,亦以为嫌。惟《姜诗》《王祥》《荆钗》之属,则所常演,每啧啧羡华人之节孝云。”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的琉球人十分喜爱中华戏剧,尤以崇尚孝道、操行的戏受到欢迎。从中亦透露了中国的儒学经程朱理学修正、奠定其“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后,琉球人乐意以此树立营建家教伦理、为人处世的标杆。
在中国船队从泉州劈波斩浪,驰向大海的同时,许多国家的商人、僧人、文化使者也源源不断地来到泉州,学习中华文明,不少先贤则永远留在了东土。诸如明天顺二年(1458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奉使泉州,从此其子孙繁衍,21世纪初叶,王子后裔已然被考古界、人类学研究者发现。60多年来,泉州出土了200多方伊斯兰教墓碑、墓盖石等,他们是来自阿拉伯各国的宗教领袖、传教士、文化使者和商人。这些足以证明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在全球化浪潮几经波折,又将重启航程的前夜,站在东海之滨,由衷希望中华文明更多地从“一带一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