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同事聚会,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都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有了兴趣,孩子才喜欢去学习;有了兴趣,孩子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连爱因斯坦都说过:“兴趣是成功的老师。”不少成功人士都有体会: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但是,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我以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因素很多,方法也很多,但首先是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十年前,我采访画家韩伍,当说到他们兄弟五人都是画家时,我曾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韩伍告诉我,这应该归功于他的父亲。正是父亲培养了他们五兄弟学习绘画的兴趣,发掘出他们的绘画潜能。
当时,他们家一共有五男五女十个孩子,父亲是画家,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师,所挣之钱,仅能糊口,无力送孩子们上学,便决定自己教孩子读书和画画。父亲是个好老师,既严格又善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画画,他就指导三个大男孩,在学习之余,创办一份刊物,并为之取名《鹡鸰季刊》。“鹡鸰”二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篇中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即是鹡鸰,是一种鸟,人们常以这种鸟比喻兄弟。《常棣》中的这句话是说,鹡鸰困在荒原,兄弟们齐来解救。父亲取此刊名,既是要求三个大男孩带领弟妹们自编、自撰、自绘、自制,合力办好这份刊物,学习绘画、作文,又培养兄弟姐妹们间守望相助的情谊。
小刊物问世后,父亲更是一边看,一边点评,笑声不断。而后,他又将刊物送给亲朋好友,请大家批评。这使得兄弟姐妹们的学习兴趣更浓,热情更高涨,还展开了比赛,于是,孩子们的画越画越好,作文也越写越多。季刊容纳不了。父亲便支持孩子们办起了《鹡鸰周刊》和《鹡鸰漫画》,就连三岁的小妹妹也在《鹡鸰漫画》上刊登了一幅画。一天,父亲看了孩子们的绘画后,高兴地提笔写了一副对联给孩子们,上联是“学画自能开世界,”下联是“读书不必作公卿”,横批是“课雏小寄”。他是既教画又教人。真是“父爱如山”。
讲到这里,同事们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同事们都感慨地说,孩子的兴趣原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做父亲,就要像韩父这样用心。除了父母,老师的影响也很重要。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讲述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故事的文章。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学博士,是研究红外探测器材料的科学家。他说,早年在徐汇中学念初三时,他就已经确立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向,因为遇到了几位好老师,特别是教物理的徐老师,教数学的奚老师、杨老师等,不仅水平很高,而且讲课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此外,老师还鼓励他课余到校图书馆读书,扩大知识面。他一口气读了《科学家奋斗史》《居里夫人传》《焦耳传》等书,心里十分敬佩这些科学家。当他在一本《科学与社会》的书中读到有歧视中国人的言论时,心里很不服气,摘录下来,时时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将来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渐渐地,他开始阅读《原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学》《相对论ABC》《绝对微分学》等书籍。当然,这些书中的大多数内容,他还看不懂,但这恰恰激发了他对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兴趣,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当时,褚君浩为了买到一套《分子物理学》上下册,他宁肯三天不吃午饭,省下8角5分钱买了这套书;念高三时,他就撰写了题为《相对、绝对观念的初步探讨》的论文。
都说,老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引路人,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