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书
奚晓文
  奚晓文

  如今,还会有人再写情书吗?还会有人再寄情书吗?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时代,谁还会再用手去写情书? 

  一封准点的国内平信需要四天时间到达目的地,而地球上任何经纬度间的文字传送,都是在一点间就可完成的。即便远隔千山万水,只要想聊想见,也都是立马可实现的。这种驰骋和速度的快感让多少人欲罢不能,情感的交流变得如此直接和快捷,无需任何迟缓和犹豫就可爱得死去活来。 

  并不遥远历久弥新了多少年多少代的手写情书,一夜间似乎已变得如此古老,被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摧枯拉朽般荡涤得土崩瓦解,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这种令人心颤的迷幻体验了——当我们躲过所有人,掩上房门,拧亮台灯,小心翼翼地铺开信笺,心旌摇荡、手心出汗地紧握笔杆,一笔一画地流淌出心灵的呼唤和情愫,那种神圣带给我们的奇妙和沉醉,是那些下载复制粘贴,眼睛一闭,瞬间秒现的克隆情书不可相提并论的。

  相比情书书写过程的迷幻和沉醉,初次投寄情书时把邮票45度倾斜时那种心跳和把信投入邮筒那一刻起开始的等待,则又是一种缠绵恍惚、惴惴不安、交杂煎熬的奇妙体验。

  还有,字的好坏也非常要紧。至今,我依然记得很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教诲,男人若没有一手拿得出手的好字,写情书开信封时就会露馅。那时,字写得好在写情书环节是占很大便宜的,往往凭一手漂亮的字,就有可能打败竞争者,赢得一位自己心仪女孩的芳心。

  阅读情书的体验同样美妙。夜深人静时,轻轻撕开早晨收到已被焐热的信封,抽出信笺,那种独享一对一倾诉的心颤和甜蜜,是如今沉湎于视频音频文字单聊的情侣们所无法想象的。 

  从某种意义而言,情书所传递的信息量其实十分有限,洋洋洒洒的字列行间中,能读出的潜在信息只有“我爱你”三个字,但却依然能一次次让人沉迷在这种特别的氤氲里,欲罢不能,不能自拔,乐此不疲。 

  去年10月的一天早晨,上班出门前,妻略带神秘地对我耳语:为纪念我们结婚25周年,我送你一个礼物,已放在你枕下,晚上睡前才能看。她的眼神中透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柔情。

  晚上上床后,我充满期待地从枕下取出一个大纸袋,一沓熟悉的信封滑落出来——竟是恋爱时我写给妻的全部信件,按日期排列,一封不少。

  那夜,我一封封重读自己写的情书,很久,很久。

  “很晚了,睡吧!”其实也并没入睡的妻在旁柔声提醒。“嗯,你先睡吧!”此刻,我才察觉自己已泪流满面。

  1983年生人的“杜拉拉”曾这样断言,手写情书意味着白纸黑字的证据,意味着授人以柄,意味着纠缠不清不利于盘活感情资源。

  其实,很难说她讲得全无道理,但我却依然觉得,没有手写情书的生命是残缺的,没有写情书、寄情书、等候情书、阅读情书的体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悲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美丽上海追梦人”
   第A09版:“美丽上海追梦人”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培养兴趣
情书
陪心逛逛
鹤舞(摄影)
顿党
一朝闲眠不可得
桌布的美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情书 2017-06-26 2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