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在杭州的火灾事件引发了外界对保姆行业的关注。公众震怒的原因,除了母亲和三个孩子全部遇难,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其中之一是雇主和保姆之间过去关系和睦,保姆买房时向雇主借款10万元,其工资将近万元,即便保姆被发现盗窃,雇主的处理方式也很厚道,没有过多责备,仅仅是将其辞退。这些细节促使外界形成了一种判断,即认为这是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谴责保姆成了舆论主流。
人们在谴责犯罪嫌疑人的同时,还回顾过去类似的事件,似乎它们的剧情都极为相像,其中都有一个慷慨的雇主和不道德的保姆,类似分析很容易让保姆群体背负骂名。这个行业都是些什么人,赌徒是否有资格做保姆,诸如此类的质疑被点赞、被认可。这其实也是过去对类似事件的分析套路,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逻辑,而且当一次次类似事件出现,客观上似乎都在佐证人们过去的判断,原本话语权就有限的保姆群体难免再次面临形象危机。
道德视角的分析常会充满吸引力,而且很容易动员舆论。但类似的事件是否只是诠释人心不古这样一个结论?最近社交媒体上有各类技术性的分析文章,比如传播甚广的题为《纵火的保姆与消失的边界》的文章就认为,雇主在处理与保姆的关系过程中应该重视彼此的边界,不能视其为亲人,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对保姆太好,突破了雇佣关系,久而久之就会被视为理所当然,如此一来,对保姆些微的不满可能都会引发怨恨甚至报复。
有评论文章也认为,这种亲密关系双方引发怨恨甚至报复的现象,在亲人的交往中也存在。人们对亲人总是过分要求,相反对陌生人会相对谨慎。类似的分析突破了知恩图报的文化心理逻辑,其实符合很多人的现实生活经验,在这种分析看来,要杜绝由保姆引发的极端事件,应该先要处理好雇主和保姆之间的关系,注意确立彼此的边界。
还有一种偏向技术性的讨论,认为保姆行业目前门槛太低,什么人都有,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悲剧。这类分析自然而然认为监管者要对保姆展开资质审查,提高就业门槛,类似有过赌博经历的人就不能进入行业。这种主张看似很有道理,但很快也被否认,有评论提到过去针对网约车司机背景筛查出现的争议,认为类似举动会构成就业歧视。
问题保姆引发的极端事件不代表整个行业都有这样的问题,只是,当类似事件以极端悲剧性的后果呈现在人们面前,难免还是会对规范保姆行业提出要求。其实,近年有很多关于家政行业的规范化尝试,可能需要针对新问题提出新的规范策略,雇主要学会选择和对待保姆,而市场的供应方,比如家政领域的中介,也的确需要对行业专业和伦理进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