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新中国美术院校体系建立的主要奠基者。
悲鸿先生的油画,尤其是素描,在他那个时代,的确是高手无疑。他的“国画”,也是自成一格,尤其是他的“马”,那是国人皆知的。
由于悲鸿先生画得好,又是新中国美术院校的领军者,自然声誉极高,因此也鲜有对他艺术成就的存疑,其画风(尤其是“国画”)自然影响着许多学子的学画道路。
但在学习悲鸿先生的“国画”时,我以为还是要首先弄清悲鸿先生用毛笔水墨在宣纸上所作之画之“长短”。
悲鸿先生的西画写实功底扎实,所以,在表现物象造型方面的确是高手。在其“跨界”的“国画”中,其造型能力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国画家来说,那是高出一截的,这些都是悲鸿先生“国画”的长处。
但是,悲鸿先生的“中国画”,我以为还是属于“在用中国绘画的工具与材料画西画”。
就悲鸿先生来说,这本也无可厚非,悲鸿先生是在努力探索中国画的改革嘛。但后来的学画者,就要弄清楚悲鸿先生在国画的探索与创新的成果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只是悲鸿先生自己“墨戏”自娱而并不成熟的东西。否则,丢了悲鸿先生艺术的精髓,捡了“糟粕”,不但自己会在艺术的苦旅中误入歧途,也会曲解了悲鸿先生为师的本意。
我以为,由于悲鸿先生是学西画出身,其对中国画的笔墨特性认知和用笔功底方面,基本还是西画的审美意识与技术能力,这是自然的。按现在的说法,他的所谓“国画”,就是“水墨画”罢。他国画中用线的笔力,趣味,内涵,包括笔墨变化的技巧,都没有达到优秀国画家的水准。甚至用笔“浮肿”,用墨呈“墨猪”效果也是常见的。
悲鸿先生的马,其基本造型还是写实的,没有像“唐马”那种变形的艺术提炼与夸张。
不应该苛刻悲鸿先生,他只是在画自己的“国画”。但作为学画者来说,就必须明白老师在艺术成就上哪些是可以学的,哪些只能借鉴,哪些是绝对不能学的了。
当今画坛,学悲鸿“国画”者,有几人有成就的?悲鸿先生是缘于有扎实的西画底子与良好的文学修养,才画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水墨画。而后来学悲鸿者若西画底子远逊于悲鸿先生,又不能清醒地分析其“国画”的长短处,则多有每每取其“短处”而无所成就。
由于悲鸿先生“国画”中的物象造型,大多是写实的,其笔墨追求基本是为“应物象形”服务的,所以,学画者如果没有明辨意识,很容易滑入“行画”阵营。这也是学画“悲鸿马”最后大多成“行画”画家的原因罢。
我的体会是,个性太强的大家的艺术风格与技法,只能参考。大画家的个性和风格与所谓“习气”,往往是只差一步之遥。遇上不开明的老师,误导学生传承自己的衣钵,那学生的艺术个性基本就毁了。
学大画家学死者居多,其原因就是对老师盲目崇拜得五体投地而导致好学亦不善学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