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扫街的腔调
岳谦益 陆军
■ 《映·像》 (新天地梵高生平电子画展)
■ 《光·临》 (南京东路步行街)
■ 《猎·奇》 (K11 达利作品展)
■ 《迷·局》 (上海法国时尚艺术汇展)
■ 《励》 (上海美术馆观展中)
■ 《心·境》 (工作单位楼顶自拍 )
■ 《品》 (上海小芳廷咖啡馆里克勒男子)
■ 《萝莉》 (透过全家超市里玻璃墙,朝外张望的可爱女子)
■ 《暗战》 (上海新天地里时尚物品摊位)
  ◆ 岳谦益/文 陆军/摄影

  编后感

  上海有不少摄影群,有个被称为“杨群”的微信群尤为火爆,众多摄影高手汇聚其中,并且每天晚上有责任心很强、具有公益精神的点评老师们为群友选片、编片、评片,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讲堂,深受欢迎。两年多来“杨群”涌现出不少摄影新手,陆军为其中一位佼佼者,他的职业是公检法系统的警官,业余喜爱拍照,尤其擅长“扫街”。今天推出的他的新作,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魅力,每一幅都有趣味的视觉落点,每一幅都有一些说不出的情绪和味道,连贯起来后,组成了散文化或者诗化的一部部作品,作品除了表现照片背后那种情绪化的虚,还充分体现了照片本身内容上的实,这份实就是此地、此时、此景的烙印,陆军他做到了。

  街拍,它可以很随性,也可以很严谨;可以随心所欲按下快门,也可以守株待兔如狙击手。街拍看似容易,拍好蛮难。“扫街”产生的视觉垃圾是不少,而能沉淀下来的作品真是凤毛麟角。看到陆军的作品,让我有一种洗眼的感觉,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他拍摄的上海街头对生活在这个城市十余年的我来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让我也有一种拿起相机走上街头的冲动。

  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大师的“扫街”军规、诀窍和忠告,英国摄影师David Gibson(大卫·吉布森)甚至出版过一部《街头摄影的必练20课》教程。但我认为,没有个性、不能打破原则的扫街仔不是一个成功的街拍摄影师。“扫街”有三道门槛:一是技巧,二是语言,三是情绪。这第一道门槛是布勒松,第二道门槛是杜瓦诺,第三道门槛就是森山大道了。这三道门槛不是高下之别,而是主客之差。若是从画面来理解的话,布勒松是观察者,杜瓦诺是提炼者,森山则是宣泄者。我们从布勒松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局部的真实,而杜瓦诺则提炼出文学化的情节,但森山永远像一头奔袭于街头的西班牙公牛,充满血丝的眼睛里留下的都是马赛克般碎片化的印象,每一张都有情绪的承接与宣泄。

  以复杂的构图闻名的马格南摄影师亚历克斯·韦伯(Alex Webb)认为,街拍摄影师最基本的条件是“好奇心”。他说:“基本上街头摄影是神秘的,是让我去探索的。一张街头摄影作品的成败不能靠我一个人决定,你要与这个世界合作,你要跟你看到或看不到的所有的东西合作,光线、场景、人物、马路、墙壁、动物、昆虫、路标……你想得到的所有东西。”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元夕”卷末云:“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遣钿坠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这“扫街”原来自古有之,古时‘扫’的是街头遗珠,现在‘扫’的是街头碎影罢了。遗珠是宝,碎影同样是金。

  在陆军的“扫街”作品中,似乎都可以看到上述的影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郊野大地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扫街的腔调
新民晚报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A30扫街的腔调 2017-07-08 2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