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时,儿科医院门诊预检台前发热咳嗽患儿测量体温的人数却并不多。在2、3楼消化科、内分泌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等一些专科门诊,候诊人数非常多。与以往儿科常见的额头贴着“冰宝宝”、萎靡不振的患儿不同,专科病区候诊的儿童大多看上去精神不错,许多家长说他们是利用暑假期间带孩子来看病的,其中不乏专程从外地来沪。看的大多是各种慢性病、专病。而相比于专科门诊,往日最热闹的普通内科门诊反而显得人少些,他们大多是来自上海本地的患儿。主要以感冒、发烧、咳嗽为主。
来自儿科医院的数据显示,这几日医院日均门急诊总量已上升至7200余人次,比前几个月的日均就诊人数大幅上升,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却有所下降。其中普内科就诊人数大幅下降,而消化科、呼吸科、眼科等专科门诊量比同期均有所上升,以内分泌科为例,暑期的门诊量猛增,达平时的4倍,其中以性早熟、矮小症等疾病的患儿居多。
儿科医院就医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院长黄国英介绍,分析近三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人数,门急诊人数稳中略降,但临床服务结构日趋合理:普通内科病人比例逐年下降,2016年普通病人较前一年减少10.2万人次;而专科病人比例上升,儿童专科医院针对疑难危重症诊治的功能定位逐渐显现。黄院长表示,和许多综合因素有关,包括这两年推广的“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以及“闵行协作网”,社区卫生中心的儿科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
复旦儿科医联体目前覆盖闵行区13家社区医院和3家综合医院儿科,同时以学科为纽带横向联合10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在过去三年中,成员单位儿科的硬件配置、医护人员数及业务量均有提升:床位数增加29张,增购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设备18台;儿科医生增加24人,儿科护士增加52人;门急诊人数增加3万人次,增长3.7%;出院病人数增加1625人次,增长12.1%;1家成员单位新开设儿科,1家成员单位新增重症新生儿病房,1家新增新生儿病房。
通过闵行协作网,2016年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设儿科门诊,并全部完成标准儿科诊室建设。每家社区配备至少1名儿科方向的全科医生和2名儿科方向的社区护士。完成编写第一分册《社区儿科疾病诊疗指南》,第一分册包含11种社区常见儿科疾病,以提高全科医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转诊的能力。《指南》作为儿科诊疗工具书,发放给闵行区所有全科医生。
“儿科医联体成立的目的,就是把常见的普通病人留在家门口;同时引导在大医院诊断清楚、病情稳定的患儿下沉到社区,目前这一趋势正向好的发向发展。”黄国英称,在过去两年中,儿联体的工作主要是提升服务能力,所以对成员单位医生做了大量培训工作,同时对社区卫生中心诊室做标准化建设。接下来儿联体将做两件大事,一是儿科双向转诊,二是进一步理顺预约诊疗。当然这需要花大力气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