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节,女儿、女婿带了两个在中学读书的孩子来看我们老两口。事前,我们两人商量:给孩子讲点知识。讲什么呢?我夫人说:“讲讲丝绸之路。”“好!”我同意。
头天,我认真作了准备,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端午那天下午,他们来了。坐定后,我端上茶水、水果,大家高兴地吃着。
我说,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今年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什么是丝绸之路?”我问。
“讲不大清楚,请外公讲讲。”女儿说。
“好的!”我就介绍说,在西汉(公元前202-138年),即二千一二百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曾两次出去,沟通了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还传去了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而我国从西域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和鸵鸟蛋等物品,不仅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且还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为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114年)是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对开拓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是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运送的大宗货物为丝绸、瓷器等,输入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等。
明代的航海家郑和对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六百多年前,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2万7千多名海员,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到达非洲东部,加深了明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前后共七次,即七去七回。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远远超过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现在,我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的倡议,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得到有关国家的响应和支持。
我一边讲一边让两个外孙看世界地图,并将一些关键的名词,写在一张白纸上,两外孙也拿着笔和纸跟着写,既学习了汉字,又加深了印象。
“关于丝绸之路的简要情况,现在清楚了吗?”
“清楚了!”女儿他们答道。
“这好像是教授上课。”我夫人说。
大家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