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里弄房的未来
[爱尔兰]格雷戈里·布拉肯
  ◆ [爱尔兰]格雷戈里·布拉肯

  上海里弄房是中国传统庭院住宅和西方排屋的混合体,是上海独有的房屋类型。它的历史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上海里弄房》一书就是海外学者的研究。选取片断,看看外国人眼中里弄房的今天与未来。

  新天地

  里弄房现在正在发生着什么?这种建筑类型的美妙之处在于,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发展环境下,它让人们看到能如何实现多元化的丰富街道生活。

  最近数年里,400栋建筑和11个地区被确认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中包括了前法租界奢华的别墅。殖民时期精英们的这些豪宅无一例外地都躲在高墙之后,但现在,人们可以透过栏杆看到内部优美的风景。

  建筑遗产可以推动旅游业来创收,政府不会忘记这一点。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新天地的改造开发。

  这次改造由波士顿的伍德萨帕塔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项目由两个城市街区构成,东至黄陂南路,西临马当路,北沿太仓路,南接自忠路。该项目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整体项目包括豪华酒店、办公楼,以及大量住宅设施。这个地方此前曾是19世纪的法租界的一部分,拥有一些漂亮的里弄房,其中包括石库门。自2001年开业以来,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市人气很旺的购物和娱乐中心。建筑师们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大量加以再利用,并且聪明地设计了步行区域,从而成功地营造了一定的氛围,让人联想到上海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黄金时代。

  新天地受到游客的热捧,原因在于到这里的两类人会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建筑。外国人认为他们看到的是真正的中国,中国人则认为他们看到的完全是异国风情。这两种误解推高了新天地的人气。

  从展现旧上海的风情来看,这个项目无可置疑是成功的,唯一的遗憾是,它正是彼得·G.罗韦说的“所谓的本地特色”。由于对上海历史的诠释过于注重怀旧,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历史,所以这个项目不仅仅颇具吸引力,而且会让人产生梦幻感。

  新天地已经成为一种陈列橱窗。对相对简陋的住房类型加以美化装饰后,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销售中的全球奢侈品牌。所有现代化的便利设施都被漂亮地包装进上海标志性的高雅。我们在这看到的怀旧情绪只不过是将过去抹掉,对每一粒尘垢加以清除,将城市历史擦洗一新,以新的版本来吸引全球的精英。他们可以在这里坐着喝杯咖啡,安静地欣赏上海这座城市的美丽。

  新天地偶尔去一次会感觉开心,甚至还会沉迷其中,但我们必须始终警惕怀旧情绪的危险。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类有选择性的视角会让我们看不见一个事实,即重建这些地方可能带来副作用。

  人们称里弄房是他们的家。城市并不仅仅只是街道和建筑,它们是人和人的交互网络。上海里弄房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因为全球资本的入侵迫使建筑的用途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源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改变。不管建筑表面看来如何的炫目,真正让人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建筑,而是它们带来的生活方式,是人类与所处环境发展出来的共生关系。当今的上海,没有了庞大的家庭,没有了大家庭所带来的社会传统和生活,里弄房的未来会怎样?保留这些里弄房,以便国际化的咖啡连锁店可以有漂亮的店面,这似乎没有太大意义。

  新天地虽然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迷人组成,也是成功的项目,但它保留的仅仅只是一个外壳。曾经让这些地方充满生机的生活方式已经消失,可能永不复返。也许西式的公寓楼生活对于中国小家庭而言更为合适,面对空荡荡的弄堂,里弄房似乎缺失了意义,只是能作为对新中国变化速度的反衬。

  田子坊

  除了像新天地一样进行较小的干预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对里弄房进行更大规模的再利用?

  最近数年里,在上海前法租界的最南边出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新开发项目,名叫“田子坊”,当地人称之为“老天地”,以对应于附近的“新天地”。

  这个项目北接建国中路,位于思南路和瑞金二路之间。泰康路艺术中心似乎是这个自发的城市复兴项目的催化剂。这里的众多建筑此前被作为仓库和工厂,现在被作为众多有趣、有创意商品的工作室,其中包括众多画廊、精品店和酒吧。它们的影响力似乎蔓延到了周边的里弄。

  田子坊似乎保留了一份真实性。泰康路两侧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矮层建筑,这些建筑朝向绿树成荫的大道。众多内部相通的里弄和此前的一些工业建筑将这条街道包围起来。田子坊内的画廊风格各异,内容和质量也各有不同,里面还有大量的店铺和咖啡馆,但没有哪家大型的国际连锁店在这里成功地站稳脚跟。来这里的西方人相比新天地而言也要少很多,到访这里的西方人似乎都是学生,而非公司外派人员,后者更喜欢新天地那些价格更为高昂的商店。

  田子坊弄堂宽窄不一,地势时高时低,走向毫无章法,人在里面兜兜转转容易找不到来时路。在新天地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里面的道路采用的是简单的十字路口。

  是否这里可以作为意义更普遍的上海城市复兴的起点?只能说但愿如此。与新天地不同,田子坊更多是自发的,是从基层往上发展的。最初是一些艺术家因为租金便宜而选择了这块地方。一些弄堂里仍然有人在居住,有些居民甚至依然遵循悠久的传统,将自己空余的房子租赁给学生居住。这里有本地人在生活,新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平价的住宿。

  本书的言辞听起来似乎是对新天地的批评,但我的本意不是如此。新天地可能并不完美,但我认为,如果没有新天地,可能也就没有田子坊。是的,田子坊里有画廊和书店,但如果没有附近的新天地这个榜样,它们是否就能够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得到承认的都市化内容?新天地可能是一种催化剂,让人们看到了里弄房的发展潜力。里弄房曾经被人们视为肮脏且破旧的地方,会让人们联想起那个希望忘却的时代。突然之间,它们变成了一种有趣的、颇具吸引力的、重要的,甚至是光芒四射的怀旧场所。

  这种催化效应似乎在继续扩散。30余年前就开始在上海执业的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正在对建业里这块前法租界剩下的最大一块里弄房进行再开发。该项目包括51栋房子和62家酒店式公寓,所瞄准的是高端奢侈市场。很显然,市场上对这类住宅有需求,这对于里弄房的未来发展而言是一个好兆头。

  曾面临消失危险的这种生活,现在正在慢慢地退回自己小小的领地,重焕生机。上海人可以从田子坊汲取经验教训,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我希望,等到未来,当游客来到这座城市时,会有更多的惊喜在等待着他们。

  摘自《上海里弄房》,[爱尔兰]格雷戈里·布拉肯著,孙娴、粟志敏、吴咏蓓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一
   第02版:封二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互动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新民健康
   第A22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目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专版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大购网专版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08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上海里弄房的未来
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消失的蒋家巷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9上海里弄房的未来 2015-11-04 2 2015年11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