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全县的一个工作会议上睡着了,一觉醒来,竟然职务被免,海南省某县社保局的一名副局长就这样成了“倒霉蛋”。据说,就地免职的原因是“会上睡觉违反工作纪律”,同时该副局长还被“立案审查”。
开会睡觉,的确有违会议纪律,工作作风不佳,受到批评也是理所当然。其实,不光是睡觉,会场上交头接耳、或是埋头玩手机等,也都是会风不良的表现。早几年,大家对此都不当回事;后来,一些“倒霉蛋”在重要会议上睡觉或玩手机,被人拍了照传到网上,引来围观,遭到批评,于是许多人开始意识到整肃会风、维护形象的重要性,意识到千万不能在“小节”上栽跟头。
不睡觉、不玩手机,只为个人形象,没有作为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的形象意识,这是不够的。但另一方面,为什么有些会议让与会者容易打瞌睡呢?这也需要思考一下。有时可能是客观原因,身体不适,或是连续加班感到疲惫,实在忍不住就睡着了。对这种情况,上级领导既要及时提醒,也要多关心同志。
尽管中央有关于精简会议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文山会海现象依然严重,有些职能部门、办公室热衷于安排各种会议,连单位主要领导也遭“绑架”,干部私下抱怨每天会议太多,有的会议自己只是充当“背景墙”,用来填座位,适时鼓掌。一些干部疲于应付各类会议,本职工作却被耽误了,正常工作需要会后加班加点去完成。
如此,怎能令人聚精会神地听会?一些动员会、部署会,意在传达上级部门的精神和要求,确实是个挺重要的会议,但是主席台上的领导只是把上级文件读一遍,至于本单位本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如何具体部署,却少有“干货”。参会者不禁要问,在信息社会,这样兴师动众开会,只是为了显示重要性吗?
精简会议,改进会风,需落到实处。一方面,要严肃会议纪律,端正干部作风,加强自身监管与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单位开会要注重提高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一些外企的开会流程值得借鉴:会议组织者预先准备材料,在会前几天发到与会者手里,让大家心里有数;会上,企业主管不照本宣科念材料,而是发动大家一起讨论,直奔主题,节省时间;会上每个流程都有负责人,每个提出的问题都有专人认领,认领的人员则在会后负责事务的落实。
开会,对与会者有纪律要求,对组织者也应制定规则。比如,对会议数量、各类会议应掌握的时间、讲话人数、讲话时间等,作量化规定。与会者的工作作风受监督,会议组织者同样也要受监督,相当权重的监督评价权交给台下听众,通过改进会风促进政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