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子京藏品
被一只电脑压牢许多年
这件流传有序的项子京收藏几案,来历非凡,腿部上的铭文,内容详实,信息量极大。历经劫乱,仍然留存人间,是本次金石书画展的重器。至近代,几案归无锡秦清曾收藏,观展后才从出借藏品的秦氏后人秦焜华笑谈中得知,本来只知是祖上传下的一件家具,岂知是如此神物,摆放在家中是摆电脑的桌子,幸亏徐云叔和廉亮两位先生来家里慧眼如炬,让今天的上海观众有了眼福。
听到将如此精工的名器在家被电脑压着,在场者无不大笑,也为这件名藏能够在“金石齐寿”特展上完好无损地重放光芒,引金石爱好者重观明末木雕之雅美而额手称庆。
无心插柳的收藏趣事还有一些,盖叫天孙子张大根回忆,早年请唐云先生雕刻了一个竹根做杯套,当年是为了保护一个保暖杯,杯子早弃用,唐云先生的金石竹刻却成了永久的观赏文物。“金石家将工艺品升格为了艺术品。”
“吉金图”来自
吴湖帆祖父吴大澂
青年收藏家苏平介绍,他所收藏“吉金图”拓片来自吴湖帆祖父吴大澂愙斋,图中所拓印的三成青铜器,目前都散失的,更增加了这张精美拓片的珍贵性。“中国古代的金石著录里,器型著录的非常少,对这些珍贵青铜器,就把他们的外形给记录下来了,所以自己花费重金从海外拍卖行买了下来。”至于价格,他说,以前拓片很便宜,但直到前两年,受到了市场重视,能够收藏到价廉物美的机会很少了。“金石学从乾隆兴盛到民国,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趣味,金石拓片寄托了很多文人的感情。”他用“内秀”来形容这一次的展览,昨天到访者大都是以真心喜欢的文人和收藏者为主的。
吴湖帆之孙吴元京提到,过去提到高祖,小时候只知道高祖当大官(吴大澂是清末高官),今天是目睹这场展览,如今,对自己的祖上,有了一点点骄傲和钦佩。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在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正对自己文化动真格了。“我原本认为金石都是小件零碎的玩意儿,这次金石特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展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那些篆刻拓片,未必看一眼有多漂亮,但小东西有着大能量,把展览妆点得琳琅满目。”
艺术创作突破从金石开始
嘉德拍卖古籍部主管拓晓堂表示,从起源上说,中国早期画字不分,追溯金石,要到甲骨了,从甲骨到经文、到汉碑,到晋唐元明,没有修养和水平,就没法研究。书法鉴藏家赵之谦所以能够突破,是因为集大成者能够把金石的研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终能取得艺术上突破。因此,未来的书法篆刻和书画,要呈现艺术突破,他认为就要看金石。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