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霞》 吴亮(《收获》2016长篇春夏卷)
2.《望春风》 格非(《收获》2016.1)
3.《匿名》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
4.《人境》 刘继明 (《芳草》 2016.2)
5.《极花》 贾平凹(《人民文学》2016.1)
6.《出家》张忌(《收获》2016长篇春夏卷)
7.《大风》 李凤群 (《收获》2016长篇春夏卷)
8.《茧》张悦然(《收获》2016.2)
9.《软埋》方方(《人民文学》2016.2)
10.《陌上》付秀莹(《十月》长篇小说2016.2)
长篇组7位评委分别为:程德培,王春林,陈福民, 张莉, 黄德海,项静, 鲁太光。
评委语
陈福民:《朝霞》在当下的长篇小说写作格局中堪称头角峥嵘、卓尔不群。作为一位理论批评家的小说作品,它有时显得不那么熨帖友好,甚至有那么一点挑衅意味。
黄德海:《望春风》继续试探着纠正现代小说过于追求真相和事实的情形,在叙事中放入了人心柔和的力量,从而让小说脱离了缺乏生机的冰冷黑暗,在艰难世事里透出温熙之感。
程德培:《匿名》充分展示了小说书写中有难度的一面,这也是理解王安忆个人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面。
平票之后
◎ 吴越
《收获》编辑部有两个办公室,一个在走廊西,一个在走廊东。2016年12月28日下午1点,我在西头的办公室,对着纸上刚算出的结果一怔,找同事再算了一遍,验证无误,当即哐当哐当穿越长廊往东头的办公室冲,推开门,将那张纸往主编程永新眼前推。阳光猛烈,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像割草机滚过草坪那样轰隆隆响,还往外喷着下雨般的草茎草叶碎屑,“这下好玩了,长篇榜首,《朝霞》和《望春风》并列了”,送到半当中我把手臂缩回来,晃了一眼纸上的若干个正,补充道,“都是52票”。
我们的长篇榜邀请了7位评委。每位评委在充分阅读23部入围作品的前提下,遴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前10,将排序结果发给我们。收到7位评委的排序表后,我们按这样的规则计分:每位评委所列的第一名为10分,第二名为9分,以此类推,计算每一部入选作品名下所得总分,以高低依序排出每份榜单的前10。在最初我们就考虑到了有可能会出现并列,但并不掌握这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老实说,事后我回头复盘一想,假使把每位评委所列的第一名定为11分或12分,第二名为9分,以此类似降序排列下去,是否并列的概率会有所下降?本能的感觉是——也不一定,因为太多的可能性其实是蛰伏在每位评委的个性化之中。
数学的迷人就这样悄悄潜入,与文学的多义共舞。一曲舞罢,榜首出现并列。
我们在微信上的评委群里迅速公布了这个消息,瞬时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并列就并列,“双双并列以显示公正客观,评委意志的真实表达”,这是一位南方评委的理由,在编辑部里,也有同事旗帜鲜明地支持“并列”,“这就是投出来的结果,挺有意思的,未必要决出高下”;另一种声音,“再投”,上海一位青年编辑认为,“还是得分出(第一第二名)来,否则外边会以为我们乡愿”。由于不仅是吴亮的《朝霞》和格非的《望春风》并列第一,贾平凹的《极花》和张忌的《出家》也并列第六,一个榜单里倘若出现两个名次四个作品的并列,几乎是懒惰的。大多数评委表示支持“再投”。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评委们陆续给出了自己的再度抉择。那些原本就把《朝霞》和《望春风》放在第一、第二位置的评委,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变数掌握在其余评委手里。投票就在群里进行,公开,透明。投票持续了整个下午,一些本身是高校的教授的评委这时正在给学生上课,下了两节课才看见正在重投;一位身居北京的评委成为了最后一位投票者,他投票前的短暂静默,被另一位评委形容为“接下来是文学史时刻了”——联系到这是《收获》六十年历史上第一个文学排行榜的长篇榜首破壳之际,我个人感觉这个说法也并不完全是玩笑和夸张。
最后一票在群里公布了,这位评委同时声明,“如我投完后整个长篇结果未改变,仍是平分,我个人愿意再调整。”
结果是:五位评委选择了《朝霞》,两位选择了《望春风》。
有意思的是,当《朝霞》经过二次分娩跃居榜首之时,某种倒挂的姿态也就此定型为事实——在另一份由普通读者微信投票形成的长篇榜单里,《朝霞》得票数是倒数第一。曾经做过记者的我,在这个刚刚诞生的“新闻”面前,激动得有点喘不过气来,心怦怦跳。
评委的选择是真实的、自由的。读者的选择当然也是真实的、自由的。
——如何看待这两个榜单如此巨大的悬殊、迥异?
我想起前一夜,和一位评委老师的聊天。他指出吴亮“在长篇小说写作上经验不够”,“格非就控制得非常好”,但他排序的结果却是《朝霞》居前《望春风》紧随其后。我表示不解,这位评委老师道出原委:“尽管吴亮写作长篇的经验不够,在当下的长篇小说写作格局中堪称头角峥嵘,卓尔不群,但作为理论素质强大的人,他的小说写作挑战了流行的趣味,坚持了一种东西,这个,我是尊重的。我觉得,专家应该有敢于跟大众的阅读趣味对着干的能力。”
现在看来,具备这种感觉与能力的评委,其实是占了多数。《朝霞》就这样点亮了天空。
编辑手记
《收获》文学杂志与长江文艺出版社、腾讯文化、凤凰读书联袂合作,于2016年底推出的“《收获》文学排行榜”系列评选,有专家的方阵,与读者的方阵。包括了2016年全年的长、中、短篇小说。
专家的评选结果与读者的评选结果,百花齐放,异中有同,但“同”的成分并不多。专家评判作品的标准,是其文学的思想价值、形式的创新意义等等。读者的喜好与推崇,则往往与自己特有的阅读经验相关。选择怎样的作家作品,往往离不开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心理体验。所以我们又说:阅读是一个人的事情。
也有读者因为长期对某个作家关注,而成了研究他作品的专家。当读者对于某部作品的评价与专家不约而同、对作家的“排位”也不约而同,那被双重肯定的作家,是不是该“幸福并快乐着”?文无定见,心悦诚服。我们每个喜爱文学的普通读者,都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长篇榜读者评语
玛莉莲猛露>>>
长篇小说我投格非《望春风》。前两天看到《望春风》被第十七届深圳读书月评为年度十大好书!格非老师是我最喜爱且一直关注的当代小说家。我有将“格非晚近以来小说的实践对传统叙事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作为下一个课题的打算,只是非常担心作为一个菜鸟,会把课题做砸,对不起这么好的作品。《望春风》继“江南三部曲”之后,又一次带给我伤感与感动——伤感于书中人事,感动于书里书外格非老师数十载如一日向古典叙事资源汲取养料的那种精诚。《望春风》以迷宫一样的氛围,波诡云谲的情节,典丽精致的语言,“手段”高超的叙事,标识出格非独有的风格——我记得谢有顺老师说“只有建构起自己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那么我想,格非老师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有创造性的作家;《望春风》也将会被时间证明是一部优秀的经典。
小勺子>>>
长篇《茧》,张悦然的转型之作让人惊喜。三代人的情感纠葛于迷雾中倏隐忽现。语言如同盛在随时满溢的水杯,即要失控的情绪带有金属碰撞的质感,构织沧桑历史色彩的斑斓场景。每个人都在破茧而出,同时作茧自缚。
fei liu>>>
我把自己的一票投给唐颖的新长篇《上东城晚宴》,这部小说再次显示出她的艺术观察功力。她把与生俱来的对上海淮海路的敏锐观察,聚焦到了纽约布魯克林的街区、宴会、华人与主流社会的反差、人与人的纠结,形成了大洋彼岸花花世界里流动着的人生场景。读着《上东城》,是不想随手放下的,我不由追踪字里行间的栩栩人物,一口气要想知道终结。唐颖擅长刻划人物心理,在形形色色人物的周旋之中,她把时代的主题推在人们面前。让不论何种年龄层次读者都得到了享受。
a铭记z>>>
长篇投给了张悦然的《茧》,也许是作为济南人的感同身受吧,仿佛围绕着自己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李佳栖的影子,在幻觉里走得太深,人越来越虚幻,越来越空虚。幻想说到底,是最无聊和枯燥的,它必将意味着失败。在幻觉的世界里,每次与现实链接,可能都需要一次强烈的震荡与破坏。在小说的结尾,李佳栖与程恭,一个迷失在爱的幻觉中,一个沉沦在成功梦想的泡沫中,似乎正逐渐苏醒。最终他们会被现实的一碗面条叫醒吗?我不知道,虽然我愿意相信他们会醒来,但并不抱太大希望。太多悬而未决的茧裹在我们身上,也许我们需要更用力地抓住我们存在的证据,牢牢攒在手里,并且真正叩击现实,最终得到属于一代人的回响。
初五>>>
长篇投給葛亮的《北鸢》。時代大开大闔,作者还原了一段历史,也创造了一段历史。民国是一个纷乱的時代,也是一个多彩的時代。作者笔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各有各的日子,也各有各的精彩。纷繁的人物,多而不杂。跟着作者的书写如同爬梳一段历史,看人物交汇、错过、生离、死別。作者的笔触時而浓墨重彩,時而淡淡,然而淡进了心里,久久化不开。读罢唯有震撼可以形容,近十年來未曾見好书若此。
微风>>>
李凤群的《大风》:这个家族走出的每一步,每一代人的命运浮沉,均与这个国家前行的脚步同始同终。他们在他乡与故乡间的数十年迁徙中,寻找着安身立命的精神所在,但飘荡在历史的大风中,谁又能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饮者>>>
我投吕新的《下弦月》。在有限的阅读生涯里,一直为吕新的语言所陶醉。那些温润如初的词语,那些尘封已久的词语,那些铅华洗尽的词语,在吕新的笔端,退下桎梏,自由地排列,欢乐地组合。地处黄土高原一隅的晋北山区,诗意地呈现出来:《下弦月》像一根金色的眉毛挂在《圆寂的天》上,趁着夜色,进入《绸缎似的村庄》,望着寂寞而疯长的《瓦楞上的青草》,禁不住怀念起那些《消逝的农具》……吕新把那些难以言说的感觉,用晋北山区的天空、粮食、农具、手电筒这些硬朗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置换,达到了举重若轻的效果,让读者在阅读中,满足了各种感官的享受。
若水>>>
我被冯良的《西南边》深深吸引住了,还没看完,但我不想快速浏览,冯良的《西南边》让我丢掉浮躁,沉下心来跟着作者慢慢展开的画卷进入凉山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乡土乡情的世界里,黑彝阿果的爱情故事牵动着我的心。我在凉山长大,现在在成都一所高校教书,我对彝族的民族风情有所了解,冯良文中描绘的情与景真切,文字很纯正,语言透着小幽默,小风趣。我非常喜欢,不着急看完,不像其他快餐文学,满足消遣,我想慢慢感受。
渔翁>>>
阅读过《流年物语》(张翎)一书后感想颇多。看到家里的一些老物件,往事就会在眼前浮现。尤其是你亲爱的人,他们离开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无法和他们交流了,只能通过这些物件和他们沟通,以慰心中的不舍。
读者长篇榜
第1名 《茧》 张悦然
第2名 《大风》李凤群
第3名 《流年物语》张翎
第4名 《下弦月》吕新
第5名 《人境》刘继明
第6名 《安慰书》北村
第7名 《上东城晚宴》唐颖
第8名 《独药师》张炜
第9名 《甲骨时光》陈河
第10名 《极花》贾平凹
第11名 《西南边》冯良
第12名 《如归》冯丽
第13名 《软埋》方方
第14名 《出家》张忌
第15名 《天漏》赵本夫
第16名 《前街后街》何玉茹
第17名 《陌上》付秀莹
第18名 《北鸢》葛亮
第19名 《匿名》王安忆
第20名 《望春风》格非
第21名 《王城如海》徐则臣
第22名 《希拉里、密和、我》薛忆沩
第23名 《朝霞》吴亮
(投票总数:100049 按投票结果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