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也就是过年。历来人们把春节的持续时间有意识地拉得很长。实际上,从农历“小年”(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整整二十几天,都叫新年。小年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贴春联(或剪窗花)。有人把农历初五后至元宵节称为“后春节”,初五以后向人祝贺新年叫“拜晚年”,说“晚年”其实不晚。农历正月初九名为上九日,很多地方以拜年不晚于上九为亲近,超过上九谓之“拜晚年”,但有的地方确实提倡拜年要赶在初五初六前,即谚语所说的“拜年拜过初五六,不是没酒即没肉”。说得很明白,拜年晚了,接待者便有理由怠慢了。
儿时春节经历的几件平常事给我印象颇深,因多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让我认识了不少旧时的年俗(或者说杭绍年俗)。扫尘那件事包含的内容甚丰,其中一件是擦洗蜡烛台,一年用下来的烛台附着了一层氧化膜及油腻,祖母每年都用(自家杀鸡鸭后的)鸡毛鸭毛加开水擦洗,效果挺好的,我往往也参与(其实是轧闹忙),为的是捡几根漂亮的鸡毛。男孩和女孩都喜欢鸡毛,女孩用鸡毛做毽子,男孩则用鸡毛作为板毛球的原料。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都很俭朴,多数家庭的家长都会做一些大路货的儿童玩具,毽子的底座用一个铜钱,外面缝上布料(将鸡毛管的一半剖成四份和布料一起缝住),再把三四根美丽的鸡毛插入鸡毛管,一个毽子便完工了。至于板毛球,难度要大一些,因为那个球是用一颗皂荚树果实中的核做成的,在核上需钻孔,然后插入鸡毛管和鸡毛,球拍有现成出售的,但很多家庭也倾向于自己动手做。
现代的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洗过蜡烛台的鸡毛鸭毛还有用,等收购鸡鸭毛的人来了换钱。我思忖着,鸡毛可能是经清洗、晾干后加工成鸡毛掸子的。那时还没有羽绒服和羽绒被,所以其他用途,作为孩子就无法想象了。
和扫尘有关的还有件事,锡箔灰也能卖钱。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要烧锡箔纸和锡箔纸折成的元宝,我家的堂前画桌下专门有一只铁锅放在木架上,这只铁锅就是存放锡箔灰的。我不太关心锡箔灰,但每天上学要经过一家简陋的锡箔纸加工店,全是手工活儿。于是我也就明白为什么有人收购锡箔灰了。
从年初一开始,除了拜年走亲戚,有一种室内娱乐很吸引人,那就是打康乐球,大人比较支持我上邻居家去打康乐球。康乐球是个木制的四边围住的正方形台面,说是球,其实不是球,而是像中国象棋那样的子儿,四个角上都有个圆洞,击球的球杆称为“枪棒”。可以四个人玩,但两人也能玩。每人8个球(子球),其中7个排列在边上,用枪棒将母球击向对方的子球,让其进入圆洞。还有个子球放在圆洞后面的角落里,这个球被称为“台湾角”,比较难打,既要用力,又要准确,同时不能让自己的母球掉进洞,把台湾角的球打进洞里,算是“解放台湾”了。康乐球的趣味性较强,被称为“平民台球”。
春节充满了赏心乐事,回忆童年的春节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但是孩子一旦长大并成为父母后,春节的快乐仅在于看着孩子们高兴,这也许是对他们在春节前后所付出的劳动和操心唯一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