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夏天,爸妈把出生3个月的张秀花放在家里,自己去田里干农活,不料,家里养的猪竟溜进房间,把襁褓里的张秀花拖到地上……从此,张秀花的右臂手肘以下部分丧失功能,左手只剩拇指、食指和中指3个指头。
虽落下残疾,张秀花却不顾父母心疼,悄悄学习各种技能,在家里能够洗衣、做饭、插秧、割草,又学会了骑自行车去上学,用缝纫机做衣服。上世纪70年代末,镇上兴起一股编织热,计件收购,家家户户都在钩花。张秀花也想给家里增加收入,所以常坐在母亲身边“偷师”。
一个人悄悄练习时,张秀花起初拿不稳针,她就在钩针顶端插一块塑料泡沫,夹在右胳膊下,这样,针就稳稳当当了。她再用左手的3根手指绕线,动作越来越熟练。后来,她只用一个小时便能钩出一顶棒针线帽,一天可以赚5块钱。
2010年5月,张秀花通过了市级钩针编织专项职业技能考核,近年在各级钩针比赛中不断获奖,助残周期间,她还在九亭镇服装展走“猫步”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几年,她被聘为助残员,经常陪医生为社区病人做康复诊疗,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协调各方关系,帮助组织残疾人文艺演出活动。大家都说,张秀花为了大伙的事四处奔走,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真是不简单。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