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地标性文化建筑,包括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设施堪称世界一流;引进世界名团名家名剧,从柏林爱乐到《尼伯龙根的指环》等,营造精彩文化之夜。
在迎接市十次党代会召开之际,记者再访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欣喜地发现:这家申城一流剧院既爱“阳春白雪”也爱“下里巴人”——坚持以己所长与遍布全市的社区文化中心、文化馆合作,把舞台上的精彩送进千家万户。
于是,便有了瓦格纳歌剧连续4晚的电视直播讲解,有了柏林爱乐音乐会的户外直播……等等热门文化事件。
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中,是固守方寸之地等待观众,还是走出一步吸引更多知音?一流剧院如何走出去让市民共享优秀文化成果?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市十次党代会代表张哲答案很明确:“剧院并非单一商业演出场所,应走转型发展之路,更多地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责任,为绘就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蓝图,画上浓重一笔。”
(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歌剧直播 市民分享
2010年9月,上海大剧院引进德国科隆歌剧院携瓦格纳四联名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举行两轮8场公演。该剧被公认为是歌剧的史诗巨篇,不仅难度高、演员多,单轮就要连演4天,其中最长的一部甚至要演6个小时,因此,全世界敢于问津《指环》的剧院为数不多。张哲说:“一流的剧院舞台上,应该有一流的演出。不过,能够享受舞台辉煌的现场观众,毕竟只是少数。所以,让更多的市民分享世界歌剧文化的顶尖之作,成了我们在筹备《指环》演出时,创新转型的重要思路。”在公演前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上海大剧院围绕《指环》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讲座、活动,让市民们了解歌剧背景、音乐特点。《指环》正式公演时,他们联合电视台破天荒以边讲解、边直播的方式,连续四天转播了演出实况。市民在电视机前看惯了文艺晚会,能够通过字幕介绍、讲解评论同步享受经典歌剧,引起的反响非常强烈,由此也形成了热门文化事件。张哲认为:“剧场的观众席坐满也就1600人,通过电视转播,受众人数可以上百倍地增长。有人说,转播会增加成本、影响票房。但能让更多市民享受艺术,才是剧院的首要责任。”
亲民服务 立下规矩
直播《指环》演出在市民中产生积极效应,坚定了张哲对一流剧院应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信心。这些年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他尤为注重对国外文化设施服务细节的了解,“纽约、伦敦、柏林等国际都市,剧院里几乎场场座无虚席,文艺团体还经常举办户外演出。关心文化、热爱艺术的市民多了,城市的文化气息会越发浓厚。所以,在建造文化设施的同时,还必须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内容服务,才能吸引更多市民真正走近艺术。”为此,他给上海大剧院定下了举办重要演出必须策划亲民服务活动的“规矩”。去年秋天,柏林爱乐乐团来沪参加艺术节。在洽谈过程中经过再三争取,乐团终于同意“户外直播”。但这一来,却也带来了难以解决场地、音响、转播、安全等的麻烦,因为,这些环节正是上海大剧院的“短板”。回顾那段争分夺秒筹备的日子,张哲有点兴奋地说:“想不到,方方面面都为此积极行动起来。艺术节中心购买扩声设备,黄浦区腾出世纪广场,艺术人文频道免费转播,真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度。”那个晚上,当柏林爱乐总监西蒙·拉特在音乐会后赶到直播现场时,全场的热情和互动气氛,不仅让这位指挥大师感动不已,也让每一位听众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走出剧院 天地广阔
各方联手促成的柏林爱乐户外公益直播,大大扩大了这次演出的受众人数和关注人群,成了去年艺术节的一大亮点,也让张哲对“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成为共同的自觉意识”深有感触。他指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全市剧院的低价票、公益场、普及活动等亲民服务已蔚然成风,降低了广大市民走进艺术宫殿的门槛,但这还远远不够。剧院不但要用丰富的演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应该通过转型发展的实践,走出剧院开辟更广阔的艺术传播空间,加快城市文化人口的提增。”如今,各区、县的社区文化中心、文化馆,构成了遍布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剧院以实施亲民实事的方式有效加入,则促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立体化地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更高的品质效应,进一步提升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基于这一思路,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最近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划,让北京人艺今夏来沪的系列演出,再一次走进千家万户;艺术中心下属的上海交响乐团,也在连续主演了佳评如潮的“辰山草地音乐会”和延中绿地音乐广场的“上海·春之声”两大户外音乐活动后,已进入了今年夏天在陆家嘴绿地广场举行的第三届“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启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