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黄山茶林场11烈士为抢救国家财产壮烈牺牲的事迹,老一辈上海人耳熟能详。2010年,烈士遗骸迁回上海,让黄山茶林场这个名字再度回到人们视线。茶林场最鼎盛时期,占地达10万亩,有1万名上海知青。曾经的喧嚣热闹日趋式微,知青年代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飞地上的上海人,正在用他们的头脑和双手,一步一个脚印改变茶林场风貌。这既是茶林场的“新歌”,也是上海人的骄傲。
地理位置在外省市,却隶属上海管辖,这样的区域叫“飞地”。安徽黄山东麓的上海黄山茶林场就是一块飞地。记者日前驱车5小时,现场踏访发现,昔日有“安徽小上海”之称的知青林场上,一个生态绿色的东黄山旅游度假区已经呼之欲出——
1
上海飞地的留守人
曾在这里生活、奋斗过的近万名上海知青如今基本都已离去,社区内现有206户共392人,上海户口的有322人,基本上都是知青第二代。茶林场打着深深的上海烙印:所有社会经济职能由上海企业担当;治安由上海的派出所管理,警车编入市局系列;只有一人的邮政局也属上海邮政系统;超过60岁的老人都听得懂上海话。
2003年起,心族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毛锦新、汤暐受上级委派,告别妻儿,相继来到黄山脚下。毛锦新任场长、汤暐是党总支书记。“到这里当然是来开创的,如果是守成,我们就不来了”。
毛锦新告诉记者,上海在外地的农林场已成为可贵的土地资源和发展据点。黄山茶林场如今5000亩土地就是最宝贵的生产资源,以合作形式与当地共同开发。茶林场现在最得意的农产品当属号称“绿色银行”的油茶树。油茶树不与粮棉油争地,荒山野岭即能生长,只需粗放式管理;5年结果,8年产油,品质比橄榄油还要好,一亩产值1万元。丰产期长达数十年。
2
度假型社区的首倡者
光做农业,5000亩土地不算起眼。茶林场人的目光放到了不远处天下闻名的黄山。“依托黄山”,是发展的新思路,还有后半句,“但不是依靠黄山”。茶林场大胆地打出度假型社区牌。
做度假型社区,先要迁坟后要找水。
“山民的坟埋放到我们茶林场的地里,就像把你家的坟放到我‘家’里来了,山民的做法总归不对吧”,毛锦新说起迁坟十分感慨,“道理上、法理上山民都说不过去,但情理上我们必须尊重当地人的感情和接受度”。茶林场出钱迁坟。当地习俗,迁坟动骨不能见天日,起早摸黑才把活干完。
迁坟之后是找水。数十年的砍伐使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清澈的山泉水成了泥沙水,每年都会发生大小不等因饮用不洁水而造成的饮水污染安全事故。2005年起,茶林场通过投资探取地下水、铺设新输水管道、申请国债资金建造自来水厂等方式,一揽子解决山区用水困难。上游的水被装入管道,全封闭送到居民家中,杜绝二次污染。
茶林场“政企合一”,企业要代行几乎所有政府职能。没有社区稳定,就没有度假区的发展。改造居民楼、办居民食堂、安卫星电视,各种民生问题均要考虑。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有上海户口,政策却没和上海接轨,历年上访不断。近几年,茶林场解决了房贴等关键性问题,上访已几乎绝迹。毛锦新讲了件小事:山区老人多数不刮脸,胡子拉碴走在街上。场里每个月给老人发10元钱,每月一次等于可以免费洗理。“你现在去看,路上走的一个个都干净整洁!”
3
东黄山旅游的拓荒者
未来的黄山茶林场将成为上海市民候鸟式度假的后花园。她不仅是上海的,也是全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东黄山’这个概念是我们提出的,以前没有这说法”。汤暐自豪地说。
203国道在茶林场生活区段中穿城而过。漫步其间,最引人注目的是昔日知青栽下、如今已成材的两排法国梧桐树,冠盖大半条马路。从这里到汤口上黄山,只有20分钟车程。在茶林场休整一宿,翌日游黄山是很惬意的选择。晚上近10时,茶林场内国际青年旅舍依旧热闹非凡。这座老仓库改建的旅舍内,一辆计划经济年代的硬通货28英寸永久牌自行车被拆散挂在墙上。年轻人或坐或站,喝着啤酒聊天、唱歌。旅社后面,一辆上世纪60年代的火车头带一节车厢被改建成列车酒吧,夜色漆黑,车灯炽白,显现出一派怀旧的别样情调。
汤暐也住在青年旅舍中,“我要在年轻游客身上吸取蓬勃的生机”。汤暐来茶林场时,女儿刚上幼儿园,如今已是中学生了。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这片土地上,每块工地、每个项目,他都如数家珍。新挖掘的夏家湖清澈如镜,山坡上新栽的油茶树迎风招摇,一派生机盎然。
20多个知青连队遗址大多被妥善保护起来……汤暐指着从高速公路进入茶林场的一幢老建筑告诉记者:这幢斑驳的知青时代建筑,将是度假区最好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