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病房,床头的“防跌倒”“易跌倒”等警示标识赫然在目,既告知了陪护人员,更提醒着床位护士。这,就是该院“预防跌倒护理管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
无论坠床、压疮、导管脱落,还是烫伤、误吸、药物过敏等大小事项,市七医院都有一套“事发前”的预防流程和“事发后”的应急预案,保证住院病人的医疗安全。
预防措施有预案
跌倒、坠床都是住院病人较易出现的不良事件,市七医院护理部主任刘忆菁介绍说:“住院病人年龄越来越大,用药越来越多,例如有的病人在服用降压药、镇静剂、利尿剂后,头晕,一下子支撑不住,就会跌倒或坠床。”
跌倒或坠床后,病人轻则受到惊吓、心慌,重则骨折、脑外伤,也易产生纠纷。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每个病人入院时,床位护士会填写一份“跌倒评估表”,记者看到,评估表上的项目有“跌倒病史”;“神志”是否模糊、烦躁;肢体障碍;是否服用镇静安眠、利尿剂、缓泻剂;年龄有没有大于75岁等。护士根据病人状态打分,如果分数超过高危因素界定值,根据“预防流程”,监护系统会立即启动。
随后,院方会向家属做好高危告知工作,详细说明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跌倒,得到病家的充分知晓,同时给病床加装护栏,床椅固定,并加强巡视及发挥床边呼叫铃的作用。一旦发生难以避免的病人跌倒,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伤害降到最低。
除了“硬”的规章制度,还有“软”的图文并茂。在这方面,护士长动足脑筋,以漫画的形式在病房内张贴“防跌倒十大措施”,如怎么起床、怎么行走等,颇受患者家属欢迎。
护理安全编手册
除了“防跌倒”“防坠床”需要一整套的流程措施外,医院对每个住院患者,在其入住病房时,责任护士必须还得做好“导管风险评估”和“压疮风险评估”。每项评估分门别类有包括10到20个小项的相关要素内容组成,分值都是有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并经过认证后具有科学依据的量表来确定的,一旦进入设置的高危和次高危值,监控系统立即启动,用尽可能的安全防范措施,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在记者面前,有一本医院自编的、厚厚的护理安全管理手册,涵盖了诸多危急情形应急预案,这是护士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刘忆菁说:“有了应急预案,在对患者的服务过程中,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每个护士就知道怎么应急处理。”
鼓励护士“动脑筋”
“医疗安全,最重要的是执行一个严格的制度,一套规范的流程。”市七医院院长王杰宁对记者表示。
说到底,不管是哪一种用药途径,最终都由护士实施。“不打错针”“不发错药”,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实则需要每一步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做到不出差错,“查对”是第一步,至少要核对名字、年龄两种信息。“手腕识别带”原先是用于危重病人的身份识别腕带,现在为了更好辨识身份,不管清醒昏迷都戴上腕带,登记有姓名、年龄、诊断病种、药物过敏、血型等信息,一直到出院。
平时的工作中,医院鼓励护士“动脑筋”,发现问题,主动上报的还有奖励。例如开头提到的“防跌倒”“易跌倒”警示牌,原来是插在床尾,结果发现容易疏忽和掉落,于是护士们建议,将警示牌插到床头。前不久,一名护士发现,糖尿病病人每天要打胰岛素,可是当天如果做B超检查需要禁食,依然打胰岛素的话就会造成低血糖,于是护士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举一反三,制定了新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