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6号线儿童医学中心站开出个“童乐园”,让病孩和家属可以在那里休整。
出发点当然好,用心良苦,但一问身边年轻父母们,却不约而同对此并不认可:
激烈一些的说“作秀”:地铁站,主要任务是客运,掺和病孩的事情干吗?温和一些的说“不实用”,蛮好白相,会抱着自己孩子看看。不管是激烈的还是温和的,都不想让自己孩子进去——已经生病了,还凑这个热闹干嘛。去医院,病孩是更多,但那是没办法;如果有可能,医院都不想去,私人医生上门服务,做不到不是么。
父母们相同的担心是:集中病孩,是否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虽然童乐园采取了一定的消毒措施,但毕竟不是专业医疗单位。地铁工作人员对孩子病情的认知,也缺乏专业性。万一有烈性传染病孩子来乐园,岂不是给乐园埋下“定时炸弹”?退一万步说,即便抱着已经生病谁怕谁的心态来乐园玩,难保还有健康孩子经不住乐园吸引,惹出点毛病来。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一个朋友碰到的事:
一位50多岁的领导,发的每条短信后面,都附带一个字符笑脸,有时小猪嘴、有时眨眼睛、有时吐舌头,颇有返老还童之势。领导本人并不知情。下属收到心中暗暗诧异,但又不便当面求证。直到有一天,夫人忍不住嘲弄他哪能兴趣介好,学起了“小年轻”。他才知道原委。回想起跟下属,尤其是年轻女下属发的工作短信后面,居然也冒出不伦不类的字符,领导十分不爽。
致电通信公司投诉,对方解释这是免费赠送的增值服务,完全是一番好意,惹得平日温文的领导怒不可遏。
看上去,字符笑脸和童乐园毫无关系,却有相似之处:一方面是好心未必会办成好事。英谚有云:善意铺成通往地狱的道路。当然,那是极而言之;另一方面,看清服务对象至关重要,否则增值服务做成了减分服务,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不管是地铁还是通信公司,或许都应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