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内容更为细化
此次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部门概述、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说明及名词解释。其中部门决算表中包含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数据。此外今年还首次分部门向社会公布行政经费情况。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三公经费’公开又迈进了一大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说,今年“三公经费”公开不仅统一了格式和发布时间,而且内容更细化,说明更详细,概念更清晰,并增加了行政经费公开。这体现了对民众参与权和重大信息知情权的尊重,也表明了政府在接受公众监督方面更加自信。
百姓认为能省就省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引发公众热烈讨论。大多数百姓认为“三公经费”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能否对不合理的公务消费进行约束,成为关心的话题。
来自江苏的网友说:“能公布就是个进步,希望以后能省则省。”一位广东深圳的网友表示:“各部门仅仅是公开,但面对质疑,如何调查?针对问题,如何查处?针对不良现象,如何改善?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不是目的。”
也有网友提出:“何时能从这些账单中看到每一笔支出?”“一次次的出国考察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钱花的是否必要?花的是否合理?”公众更期待能看懂这数字背后的深意。
刘剑文说,“三公经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应限定为满足公务需求上。老百姓的质疑主要是针对超标准公务消费,因此要明确标准,让百姓看得明白。
新华社记者 安蓓 韩洁 徐蕊
(据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