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来,胡适与江冬秀的包办婚姻,唯有委屈和忍耐。可胡适说:“世人不知道这个婚姻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它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认可。”可见,胡适在这个旧式婚姻里获益了,他传播他的思想主张和从事社会活动,就需要婚姻带来的这种“社会功能”。
网上一位叫小米的女子发帖,说她一直在为老公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时常为他的工作开夜车,甚至熬通宵,可他连句“辛苦了”的话都没有,还喋喋不休地挑剔这抱怨那。后来她悲哀地发现,老公所要求的生活习惯竟然来自于他的前女友,她只是活在别人爱情的阴影下,慢慢地,她失去了一味付出的动力,可到底是维持现状还是离婚?对她举棋不定。
不难看出,小米充其量只是她老公前女友的一个不合格的替身,这个男人并不疼她,也不爱她。时常让她通宵达旦为自己做事,视她的身体而不顾,这么不体贴,还加数落,算什么爱人啊?他不过是对旧情人念念不舍,想在她身上寻找前女友的影子来聊以自慰罢了。
其实,小米何不将自己的感受明明白白地告诉这个带给自己伤害的男人呢?然后视他的回应和表现再作决定。就是要看他有所醒悟吗?看他能否改变对老婆近乎残忍的要求?能否把爱转移到老婆身上来?这才是关键。如果不能,那么这种活在另一个女人影子下的婚姻实在太病态了,付出的代价也太高昂了,而且继续下去也只能加深痛苦。所以,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关系获益”。意思是建立合作关系的双方要不断获益,交易才能进行下去。商场如此,情场也一样。婚姻其实就是一种获益关系(包括精神和物质),要彼此获益,婚姻才能正常运转,才能维持下去。社会学家潘绥铭也说:婚姻生活就是“交换”。如果一方付出和得到极不平衡,心理很容易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会出现裂痕。可见,小米从老公那里并没获益什么,而是一味付出,如果她内心里能接受不要收获的婚姻,就不会有现在的痛苦和困惑了。
电视剧《夫妻那些事》里有个活教材,那就是王长水与那依这对冤家,他们是结了又离,离了又复。离婚时,是因为王长水在婚姻里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他一直伺候着那依,那依心安理得地享受,而且她没商量就做掉了他们的孩子,这可是王长水唯一等待的收获,所以,连这点希望都破灭了,那依饭来张口的日子也就戛然而止。当然,那依相了一圈亲,处了几个男人后,终于醒悟:婚姻是要彼此付出,不能一味索取。她把自己办瑜伽馆打拼下的家产悄悄留给王长水后去了国外,王长水是天天等待她回来。后来,他们终于破镜重圆。
婚姻关系,绝对不是一方无条件地迁就另一方,也不是以一方为中心,对另一方指手画脚。而是彼此磨合,相互迁就,双方获益。唯有两两栓住了,这个婚才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