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去一半了,伴着家长的期望和升学的压力,提早开始的衔接班俨然成了一个“短学期”。特别是那些马上要升入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他们的暑假学习“影子还那么长”。
提早学习新课程
据记者在本市的实地探访后了解到,衔接班是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毕业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前的过渡性学习班,教授的内容则多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如初中毕业生上的衔接班,教的是高一的课程。“衔接班”的授课有一对一、小班和大班三种。它们是众多学习机构针对小学及初中毕业生设置的。各种衔接班近年来在各种补习市场上显得尤其火爆。
小岳是这个夏天上衔接班的学生大潮中的一员。一周上三天课,科目分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早上的数学课从10时多上到12时左右。数学课结束后,饥肠辘辘的小岳到离上课地点步行十分钟的地方,迅速解决午餐后,她又开始往回走了。因为下午还要上两门课。1时到3时上物理,3时到5时上化学。
目前市场上开设的课程均为语文、数学、英语,初升高的则还有物理、生物、化学等,为了顺利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尽快掌握新学期的学习内容,尽早适应新阶段的学习模式和氛围,不少培训机构除了班级授课外,还有“一对一”课程辅导。培训机构的老师介绍,一般教授的内容是分析教材,主要抓基础性知识,对学习方式进行引导,相当于预习,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抢跑”也是不得已
学生选择上衔接班的目的不一。小岳说:“中考结束,假期特别长。在家也挺无聊的,就出来报个班学了。”今年从华师大一附中高中毕业的小黄同学回忆说,她在中考后也参加过衔接班,大家都说高中的功课特别难,自己当时也挺担心的,就报了个班去上,后来进了高中后发现功课比较难,真庆幸自己提早进入了高中学习状态。
即将升入高中的女孩子,大多害怕高中的理科。她们都听身边的人说过高中的理科特别难,心生畏惧,所以纷纷投向了暑期衔接班。家住徐汇区的刘女士也为孩子报了衔接班。她的孩子即将升入初一。她说:“反正在家也是闲着。就让他报个班,多多少少总有点收获吧。”也有不少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才不得不去上课,家长们为了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具备竞争力,将来能考取名牌大学,才“先下手为强”,竞相让孩子趁着暑假好好加油,在新课的学习上“抢跑”一步。
想着进入初中、高中后还要有一场摸底考,学生和家长过得寝食难安,为了能在新学期的第一场考试中拔得头筹,分在一个成绩较好的班级,似乎“衔接”势在必行。有的学生即使心中无奈,可为了前途着想,也只好将自己原本的暑期计划搁浅,硬着头皮去上补习班。
管理大多较松散
现在读初二的小胡回忆自己上过的小升初衔接班说:“那个班是我爸妈要我上的。上课时,我大部分时间在玩手机。其他同学有的在听,但大部分人和我一样。老师讲的内容对我来说有点难,不过学过一遍,开学之后再学就轻松一点了。”即将升入高一的小岳上的衔接班规定是不超过十人,但因为报的人少,上课经常只有两三人。她说,上课时自己能听进去一部分内容,但经常会走神。
小黄同学也说,自己当时上的衔接班有将近一百人,老师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上课进度。虽然是“衔接班”,知识点还是挺难消化的,但是不管怎样,衔接班还是帮到了自己。因为暑假里的提早学习,高一开学时的首次摸底考试就考得还不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参加衔接班的效果到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样是今年高中毕业的小陈同学说,自己上初升高的衔接班时全逃去打篮球了,“反正这种校外补习班也没人真的会天天点名,或向家长汇报。”
学生们表示,在衔接班中学到的是对新课程的整体了解以及基础性知识的分析,但究竟掌握如何,能否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还是在于自己多练习、多研究,毕竟培训机构的老师不如学校老师抓得那么紧,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主观上的事。
关键是主观努力
在暑假里插进的“影子教育”,给学生留下的是一段美丽的“身影”,还是学业上的心理“阴影”,这真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
在延安中学任教多年的周老师认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该做好学习和心理上的准备。比如,初高中要求的学习能力就不同,初中要求的是记忆力,而高中的学习更强调理解力。学生可以在假期中看看高中的课本,但没必要去参加衔接班。另外,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学生要适时调整好心态,准备好迎接下一阶段的学习。否则,开学时心太散,学习会很吃力。
复旦附中的陈老师则认为,报班与否要看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在家预习课本内容。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考虑报班学习。在选择假期课程的时候,陈老师建议,要注重外语和数学的学习。外语的实用性强,数学则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这两门科目是今后不管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都要碰到的。暑期是弥补知识漏洞的大好时间,陈老师提醒说:“要抓住暑假的时间加固知识体系。”
选择衔接班并不是必要的,关键是针对孩子的个性及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家长也不能操之过急,不然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暑假本就是个放松和学习的好时机,让孩子意识到身份的转变,如果做好充分准备,带着孩子去参加些暑假活动,再穿插些学习内容,寓教于乐,也未尝不可。
实习生 张海韵 陈杨扬 本报记者 王蔚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