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训练不太可取
身为亚特兰大奥运会100米自由泳冠军的乐靖宜,却连呼“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小宝贝在市游泳俱乐部学游泳已经两年了,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我觉得不可能自己去教他,因为你是妈妈嘛,他会有一种依赖。我第一次带他去游泳时,他整个人就像一个小猴子一样,攀在我身上,把我当成一棵树,然后就这么抱着,死活都不放。作为他的妈妈,当时真不忍心把他的手掰开,所以,我后来干脆就不自己教他游泳了。”
同为中国泳坛一代风云人物的蒋丞稷,他的孩子学游泳也不是由他亲手教的,而是师从了区少体校的一个教练开始启蒙锻炼。对此,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吴国宏说:“任何体育项目或者说技能,一般都不太适合由父母亲自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因为父母在训练时下不了狠心。而外人做教练,对孩子就能有更多的威严,这对提高训练的实效是十分有益的。”
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许多家长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他们希望孩子也和自己一样,能喜欢并感受这些运动的乐趣。于是,有些家长就急于给孩子报个训练班,希望得到正规的训练,但他们又会既担心教练会不会比较功利,还顾忌孩子是不是会感觉枯燥。
前女足国家队主教练马良行说:“我发现现在青少年的训练太成年化,过于追逐成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兴趣,比如,让他们踢快乐足球。”他表示,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对选择体育项目也是有着一定关系的。外向型、开朗的性格更适合踢足球。少年儿童在长身体阶段首先要做的不是“身体训练”,而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明星们反复告诫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热衷体育运动后会导致身体变形、受伤或提早发育,这其实都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的。比如,每周的训练次数控制在一到两次,课余的锻炼主要不是放在提高运动成绩,而是在体锻的节奏韵律中找到快乐和释放自己的个性。即使因运动受些小伤,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意志的磨炼。
是体锻而不是速成
现在的业余体育训练培训班也十分热闹,有的鱼龙混杂,有的广告诱人,出现了诸如“十天包会游泳”之类的吆喝。蒋丞稷认为,用十天学会游泳,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能做到的,但人群中肯定也会有一小部分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他们或许是心理上的障碍始终也克服不了。“速成十天半月就能学会游泳,我觉得这样的宣传是不太负责任的。5岁孩子的理解力和8岁的孩子就不一样,和10岁的孩子更不能同日而语,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力量、身体发育程度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学会一项运动也是要因人而异的,不可能大家都同步去达到一个目标。”
体育明星们还告诉家长,孩子的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学了一堂课后,不妨去玩个十多次,然后再去学一堂课,完了后再去玩几次,这就是寓教于乐,不至于把孩子“训练”得没有了兴趣,进而一见到这项运动就心生厌恶。拿游泳来说,在教了几个基本技术动作后,就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去亲水、玩水,不要让他们对水产生反感。小孩子都会有一定的惰性,如果教会了他们蛙泳后,可以不要让他们太专注于此,不妨继续教他们练一练自由泳,两者交替学、交替练,这样孩子的兴趣或许就能被更多地激发出来。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张海韵
(8月11日13时上视新闻综合频道《超级家长会》将播出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