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本期《育儿有招》请来原上海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乐善耀和宝山区行知实验幼儿园张勍老师,为家长们支招。(请关注每周六上海教育电视台16:05《育儿有招》节目)
好习惯要从小养成
有的家长觉得,太讲究礼仪,会扼杀孩子天真烂漫的个性,因此对孩子的种种出格举动,并不在意。
对此,乐老师认为,餐桌礼仪体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孩子将来要走上社会,必须要让孩子从小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张老师提醒,孩子在幼儿期思维有直觉性、形象性的特点,很容易受外界的感染和暗示。在此过程中对他进行的一些引导和教育,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受用终身。相反,如果现在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等到长大后想再纠正就为时晚矣。现在很多孩子在外喜欢把什么好吃的先占为己有,这就是不懂礼仪的表现,家长应让孩子从小明白“长先食,幼随后”的道理。
家长是孩子好榜样
专家提醒,餐桌礼仪,不是一种枯燥的说教,也不是仅仅用嘴巴表达出来,它首先是一种家庭的文化。家长自身的一种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孩子行为的准则。习惯未必是礼仪,但是礼仪一定要养成习惯,好的礼仪必须从家里开始。
以前提倡“食不言,寝不语”,现在提倡“食可言,叙合适”。现代社会节奏较快,家庭聚餐的机会较少,因此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但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题,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代的餐桌礼仪。
循序渐进培养礼仪
乐老师建议,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孩子的用餐礼仪,而不是一股脑儿机械地塞进他的小脑袋。
对孩子来说,以下几个好习惯非常重要:
第一,用餐专注。
在吃饭的时候不能离开座位,不能吃两口,出去逛一圈回来继续吃。
第二,注意个人行为。
吃饭的时候可以小声说话,但要注意不能把食物喷到别人脸上。
第三,保持整洁。
吃饭时不能挖耳朵,抠鼻子,讲究个人卫生,对人有起码的尊重。另外,要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并保持自己所在区域的整洁。
实习生 张海韵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