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昨夜探访奉贤区一处临时安置点~~~
本报记者昨夜探访奉贤区一处临时安置点~~~
本报记者昨夜探访奉贤区一处临时安置点~~~
本报记者昨夜探访奉贤区一处临时安置点~~~
本报记者昨夜探访奉贤区一处临时安置点~~~
本报记者昨夜探访奉贤区一处临时安置点~~~
本报记者昨夜探访奉贤区一处临时安置点~~~
     
2012年08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昨夜探访奉贤区一处临时安置点
居民说“到了这里就放心了”
曹刚
  本报记者  曹刚

  奉贤区海湾镇星火学校很久没这么热闹了,教室、办公室、办公楼走廊、体育馆、食堂,处处人头攒动。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昨天下午起,成了临时安置点。平时,学校共有中小学生近千人,而昨晚,几个小时内接纳了大约1700人,且多为成年人。

  星火第一居委会干部陈纪权介绍,学校的安置能力为1500人左右,这次人数较多,略显拥挤。“如果人数继续增加,可以把部分群众转移到周边的3个居委会。”

  走进校园,嘈杂声不绝于耳。现场秩序始终保持忙而不乱,得益于众多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既有居委会和街道干部;也有20名平均年龄近60岁的社区志愿者;正在放暑假的星火学校十来名教职工,及时赶到;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几位医生,坐镇临时医务室,通宵不下火线。

  安置点里吃喝不愁

  暂住安置点,吃喝基本不用愁。昨晚7时许,海湾镇一家道具厂的安徽籍工人叶士民,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安置点。59岁的老叶刚进校门,就遇到了65岁的社区志愿者董雅英。“饿了吧?快跟我走,带你去放行李,马上领盒饭。”董雅英热情地迎上前打招呼,并引导他把车辆停放到指定停车点。

  由于下班较晚,叶士民赶到安置点时,教室已“客满”。他跟随董雅英走进空间较大的体育馆,很快就拿到了由政府免费发放的晚饭——一盒米饭搭配咸肉、红烧茄子和炒卷心菜。四五名志愿者忙不迭地扯着嗓子,维持秩序,热得满头大汗。他们轮流换班吃晚饭,伙食和受安置群众的一模一样。

  叶士民撤离时特地带了好几瓶水,到安置点后才发现每间房都备有足量桶装饮用水。

  “如果能供应热水,就更好了。”叶士民的老乡胡红娣提出了一点建议。夏天,多数人没有喝热水的需求,但胡红娣例外,因为她的儿子刚过周岁,需要用热水冲泡奶粉。学校旁的一家餐馆化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设特需房照顾弱小

  安置在星火学校的1000多人中,胡红娣是少数受到特殊照顾的。10多名怀抱婴儿和孕妇被安置到学校行政楼4楼仅有的一间装有空调的多功能教室。门边新贴了一张纸片,上面写有“临时特需房”几个字。

  因为妻子一个月后即将临产,来自安徽寿县的周志保陪着一起住进了特需房。他清晰地记得,去年“梅花”台风来之前,夫妻俩曾撤离到同一所学校。

  在闷热的体育馆里,停留十几分钟便会大汗淋漓。但记者在馆内却没有听到抱怨声。“这里很安全,暂住一两天,热一点没关系。”叶士民的话颇具代表性。

  为送一人专跑一趟

  昨晚8时许,一辆军用卡车缓缓驶入星火学校。在两名驻奉部队官兵的搀扶下,江苏徐州籍菜农蔚中英稳稳走下车,偌大的后车厢里便空无一人。

  从昨天下午1时30分起,15辆军用卡车出发前往星火、五四、燎原三个地区,共38个散户点,将撤离群众转移到指定的中小学校或社区活动中心等安置点。哪怕只有一个人,卡车也会不厌其烦,专门跑一趟。

  走进教学楼时,蔚中英连声道谢,说:“到这里就放心了。”她唯一还有些牵挂的,是地里的蔬菜。“最近主要在种卷心菜,前阵子雨水不多,台风带来一场雨,对菜有好处,但要是下得太大,就糟糕了。”

  晚上9时,安置点里,有人劳累了一天,倒头就睡;难以入眠的,拉着老乡聊天;少数年轻人则摊开席子,买来扑克,围坐走廊一角,开心地斗起了地主。

  身处安置点,稍加留意,你便会感觉到有序、融洽、安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5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6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7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8版:评论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特别报道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伦敦眼
   第A19版:伦敦眼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奥|运|特|刊
   第A23版:奥|运|特|刊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国际新闻
   第A32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地产专题
   第B15版:地产专题
   第B16版:职场方圆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人物专题
   第B20版: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上海东南 沿海上午最大风力11级
居民说“到了这里就放心了”
全省约40万户家庭停电
轮番劝说滞留居民离家避险
本市教育系统启动 防汛防台Ⅱ级响应
卫生部门做好应急救治准备
申城多个易积水点平安无事
新民晚报迎战“海葵”特别报道A07居民说“到了这里就放心了” 2012-08-08 2 2012年08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