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海湾镇星火学校很久没这么热闹了,教室、办公室、办公楼走廊、体育馆、食堂,处处人头攒动。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昨天下午起,成了临时安置点。平时,学校共有中小学生近千人,而昨晚,几个小时内接纳了大约1700人,且多为成年人。
星火第一居委会干部陈纪权介绍,学校的安置能力为1500人左右,这次人数较多,略显拥挤。“如果人数继续增加,可以把部分群众转移到周边的3个居委会。”
走进校园,嘈杂声不绝于耳。现场秩序始终保持忙而不乱,得益于众多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既有居委会和街道干部;也有20名平均年龄近60岁的社区志愿者;正在放暑假的星火学校十来名教职工,及时赶到;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几位医生,坐镇临时医务室,通宵不下火线。
安置点里吃喝不愁
暂住安置点,吃喝基本不用愁。昨晚7时许,海湾镇一家道具厂的安徽籍工人叶士民,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安置点。59岁的老叶刚进校门,就遇到了65岁的社区志愿者董雅英。“饿了吧?快跟我走,带你去放行李,马上领盒饭。”董雅英热情地迎上前打招呼,并引导他把车辆停放到指定停车点。
由于下班较晚,叶士民赶到安置点时,教室已“客满”。他跟随董雅英走进空间较大的体育馆,很快就拿到了由政府免费发放的晚饭——一盒米饭搭配咸肉、红烧茄子和炒卷心菜。四五名志愿者忙不迭地扯着嗓子,维持秩序,热得满头大汗。他们轮流换班吃晚饭,伙食和受安置群众的一模一样。
叶士民撤离时特地带了好几瓶水,到安置点后才发现每间房都备有足量桶装饮用水。
“如果能供应热水,就更好了。”叶士民的老乡胡红娣提出了一点建议。夏天,多数人没有喝热水的需求,但胡红娣例外,因为她的儿子刚过周岁,需要用热水冲泡奶粉。学校旁的一家餐馆化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设特需房照顾弱小
安置在星火学校的1000多人中,胡红娣是少数受到特殊照顾的。10多名怀抱婴儿和孕妇被安置到学校行政楼4楼仅有的一间装有空调的多功能教室。门边新贴了一张纸片,上面写有“临时特需房”几个字。
因为妻子一个月后即将临产,来自安徽寿县的周志保陪着一起住进了特需房。他清晰地记得,去年“梅花”台风来之前,夫妻俩曾撤离到同一所学校。
在闷热的体育馆里,停留十几分钟便会大汗淋漓。但记者在馆内却没有听到抱怨声。“这里很安全,暂住一两天,热一点没关系。”叶士民的话颇具代表性。
为送一人专跑一趟
昨晚8时许,一辆军用卡车缓缓驶入星火学校。在两名驻奉部队官兵的搀扶下,江苏徐州籍菜农蔚中英稳稳走下车,偌大的后车厢里便空无一人。
从昨天下午1时30分起,15辆军用卡车出发前往星火、五四、燎原三个地区,共38个散户点,将撤离群众转移到指定的中小学校或社区活动中心等安置点。哪怕只有一个人,卡车也会不厌其烦,专门跑一趟。
走进教学楼时,蔚中英连声道谢,说:“到这里就放心了。”她唯一还有些牵挂的,是地里的蔬菜。“最近主要在种卷心菜,前阵子雨水不多,台风带来一场雨,对菜有好处,但要是下得太大,就糟糕了。”
晚上9时,安置点里,有人劳累了一天,倒头就睡;难以入眠的,拉着老乡聊天;少数年轻人则摊开席子,买来扑克,围坐走廊一角,开心地斗起了地主。
身处安置点,稍加留意,你便会感觉到有序、融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