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远远不止修几个学分。除了完成作业,学校有太多活动吸引你参与。因此,大一这一年,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合理分配你的时间和精力。”这是耶鲁大学大一女生Kat给出的建议。美国高校相信,书本之外,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样是大学四年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地处繁华都市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不约而同在招生宣讲会上告诉申请者们,请和在这儿就读的学生一样,将纽约作为一间大课堂,去看展览、听音乐剧、寻找实习机会,以便在毕业后,更快融入城市生活。“Mind and Hand”,是麻省理工学院建校以来始终不变的信条。在麻省理工,每学期,学生们都有机会在世界各地开展包括太阳能发电、蔬菜种植等在内的各种项目,招生说明会临近尾声,大大的“Serve(服务)”字样,被投射在大屏幕上。南加州大学每学年会将不同专业学生组织在一起,利用7个星期,在10余个国家开展课题调研。拉丁美洲的净水处理系统,柬埔寨的人口贩卖问题,都曾是同学们的课题。
鼓励实践、鼓励合作,是美国高校共同的特质。英语不好、文化背景不同、课业压力大、争取奖学金……在上外附中2005届毕业生崔诗亮看来,这不应该成为留学生们将自己封闭在书桌前的理由。因为喜欢打篮球,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的崔诗亮很快和美国同学打成一片。闲暇时间,他还参加了学校的社区服务项目,任务是给当地监狱上绘画课。他建议,“有时甚至要逼着自己参加一些其实你并不热衷的活动,融入新的环境中去。”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三女生舒夷白来自杭州。在她眼中,这座美国西海岸名校有一种包容和创新的“太平洋精神”。“在安排住宿的时候,学校会刻意地把不同背景的学生放到一起,并且举办很多文化交流活动。这样,不同背景的同伴能相互学习,而每个学生也同时学会与不同的价值观沟通。学生们尊重有能力的人,也很能包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