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8: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本版列表新闻
在海外名校学习的师兄师姐告诉准留学生们——~~~
在海外名校学习的师兄师姐告诉准留学生们——~~~
在海外名校学习的师兄师姐告诉准留学生们——~~~
在海外名校学习的师兄师姐告诉准留学生们——~~~
     
2012年08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海外名校学习的师兄师姐告诉准留学生们——
读大学,不仅是为了攒学分
陆梓华
■同学们认真地倾听学长Kat讲耶鲁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摄
  哈佛大学的草坪上,五颜六色的椅子随意围圈摆放,形成了独特的景致。虽然读的是理工类专业,但Christine也爱动笔杆、做采访,她的另一身份是哈佛校刊的编辑。在她眼中,这些椅子是大学精神的象征——学校鼓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兴趣特长的同学们也能如此这般聚在一起,产生思维火花,分享更多体验。

  “读大学,远远不止修几个学分。除了完成作业,学校有太多活动吸引你参与。因此,大一这一年,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合理分配你的时间和精力。”这是耶鲁大学大一女生Kat给出的建议。美国高校相信,书本之外,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样是大学四年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地处繁华都市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不约而同在招生宣讲会上告诉申请者们,请和在这儿就读的学生一样,将纽约作为一间大课堂,去看展览、听音乐剧、寻找实习机会,以便在毕业后,更快融入城市生活。“Mind and Hand”,是麻省理工学院建校以来始终不变的信条。在麻省理工,每学期,学生们都有机会在世界各地开展包括太阳能发电、蔬菜种植等在内的各种项目,招生说明会临近尾声,大大的“Serve(服务)”字样,被投射在大屏幕上。南加州大学每学年会将不同专业学生组织在一起,利用7个星期,在10余个国家开展课题调研。拉丁美洲的净水处理系统,柬埔寨的人口贩卖问题,都曾是同学们的课题。

  鼓励实践、鼓励合作,是美国高校共同的特质。英语不好、文化背景不同、课业压力大、争取奖学金……在上外附中2005届毕业生崔诗亮看来,这不应该成为留学生们将自己封闭在书桌前的理由。因为喜欢打篮球,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的崔诗亮很快和美国同学打成一片。闲暇时间,他还参加了学校的社区服务项目,任务是给当地监狱上绘画课。他建议,“有时甚至要逼着自己参加一些其实你并不热衷的活动,融入新的环境中去。”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三女生舒夷白来自杭州。在她眼中,这座美国西海岸名校有一种包容和创新的“太平洋精神”。“在安排住宿的时候,学校会刻意地把不同背景的学生放到一起,并且举办很多文化交流活动。这样,不同背景的同伴能相互学习,而每个学生也同时学会与不同的价值观沟通。学生们尊重有能力的人,也很能包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20版:教育周刊/人物专题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
读大学,不仅是为了攒学分
我们眼中的美式教育
不必苛求“一步到位”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每周聚焦B18读大学,不仅是为了攒学分 2012-08-22 2 2012年08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