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和我讲述西郊神奇传说的是陈香梅女士。1995年随《飞越太平洋》摄制组赴美采访,在华盛顿逗留期间,曾专门前往水门饭店拜访香梅女士,听说我们来自上海,香梅女士显得格外兴奋。因为,正是在上海,她和陈纳德将军演绎了一个爱情童话,而他们的爱巢便是位于西郊的美华新村5号别墅,一幢英国都铎式假三层别墅。1947年12月21日,陈纳德将军与陈香梅女士便是在自己的别墅举办婚礼。婚礼当天,新郎身着美军制服,英挺帅气;新娘则穿上由高雅沙龙“绿屋夫人”定制的白色礼服,妩媚动人。客厅和阳台上到处摆满鲜花,由1000朵白菊花组成的喇叭形结婚钟则挂在屋顶。在《你的眼睛是甜酒》《你是我的阳光》等乐曲中,一对甜蜜的新人手挽着手,翩翩起舞。随后,陈纳德将军用缴获的一把日本军刀切开婚礼蛋糕。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时的陈香梅已是古稀之年,但谈起那场难忘的婚礼,脸上仍显出少女的娇羞。谈话间,她还不经意透露,自己的爱巢设计居然出自初恋男友之手。那位学建筑设计的小伙子是香梅同学胞兄,两人定情于香港太平山顶。穿过抗日的硝烟,两个年轻人辗转来到昆明,一个专注于修建滇缅公路,一个则忙于前线采访,最终因隔阂而劳燕分飞。数年后,陈纳德将军为民航公司大楼,也为美华新村,找来一位建筑设计师担任总体设计,那人竟是香梅女士曾经的心上人伍君。面对伍君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香梅的眼睛顿时变得模糊起来……聊起那次重逢,香梅引了两句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来表达心中无限感慨。
1951年夏秋之交,幽静的西郊出现影星周璇的身影。原来,她是在拍摄影片《和平鸽》时精神分裂,被送进虹桥疗养院。为她治疗的是著名精神科专家粟宗华医生和苏复医生,他们都是我母亲的同事。当年在医科大学求学期间,苏复医生还曾教授过我心理学。承苏医生告知,周璇当年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她在虹桥疗养院的生活片断,周璇去世后,日记由苏医生保管。后来,苏医生又将日记交给周璇儿子周明的历史老师。至于日记究竟流落何处,苏医生完全不知。没想到,几年前,尘封52年的《周璇日记》居然出版发行。从中可以窥探一代影星1951年在西郊生活期间的内心思维轨迹。从日记可以看出,虽有陈歌辛、王人美、吴茵、黄宗英等老友的照拂,但周璇内心仍充满着孤独,特别是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时刻撕扯着她那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同时也常常陷入对往日感情生活的追念。某天外出看到石挥主演的电影《光辉灿烂》海报,她又想起和这位“话剧皇帝”缕缕情丝:“好久没有看见石挥了,他的演技永远使人喜爱……也不知道他人在上海还是在北京,因他告诉我要同童葆苓订婚了呢!很使我难过,当然我愿意他更幸福,对于我们的友谊之爱决不改变。总之,只有我自己对不起人家,没有别的话好说,永远回忆着,自己难过吧,活该!”六年后,周璇因急性脑炎辞世,但送行的队伍独独少了石挥的身影。周璇也断不会想到,这位昔日恋人因不堪侮辱而纵身坠入滔滔的东海之中……
这些年整理家族档案,偶然发现先祖也曾在西郊拥有一座英国古典乡村别墅,并且为此不惜与“跛脚沙逊”对簿公堂。曾外祖父王尧臣、王禹卿昆仲当年被称为上海“面粉大王”,与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合作开设“福新面粉厂”。1930年,英籍犹太人维克多·沙逊花费巨资在西郊建造私人别墅“伊甸园”,又称“沙逊别墅”。抗日战争爆发,沙逊离开中国,花园为日本人占领,后又被转卖,我曾祖正是从一个金姓中国商人手中购得。抗战结束,沙逊回到上海,便要求夺回“沙逊别墅”。但曾祖也是真金实银从市场买来的,哪肯拱手相让。于是,沙逊一纸诉状,将王氏兄弟告上法庭。但依据当时法律,外国人不得在租界以外购地建屋,我曾祖正是抓住这点,最终赢得官司。1956年,随着公私合营进程,我们家族便把“沙逊别墅”上交给国家管理,成为纺织局的工人疗养院。今年五月,“沙逊别墅”主人之一、我的三舅公王云程先生以百岁高龄在香港谢世。去世前,他还常常与孙辈念及这幢房子与家族命运,时代变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穿越历史烟云,浸透人文情愫的西郊,可以说是上海近代史的缩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是这座城市不断开拓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