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两名获奖者“独立发明并发展测量和控制粒子个体、同时保持它们量子力学特性的方法”。评委会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这一消息时认定,两人“开启量子物理学实验新时代的大门,显示不必损毁量子粒子个体,就可以直接观测它们”。
解“纠缠”
阿罗什1944年在摩洛哥出生,1971年在法国首都巴黎的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法兰西公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他的研究课题,涉及一种名为“量子纠缠”的现象。所谓“纠缠”,是基本粒子所处微观层面上,单个粒子一方面难以与周围环境分离;另一方面是一旦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即失去量子特性;另外,如果两个粒子相互作用,即使两者分离,互动作用会继续存在。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量子物理学理论所预言的诸多神奇现象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直接“实地”观测和验证,只存在于研究人员的“思维实验”中。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阿罗什及其同事所作研究援用量子光学原理,探究光和物质之间的基本互动,具体手段是把原子送入一个“陷阱”,控制并测量“陷落”在陷阱中的光子。
设“陷阱”
维因兰德与阿罗什同年,美国出生,19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美国标准技术学院和科罗拉多大学任职。
维因兰德及其同事所作研究与阿罗什及其同事几乎同时起步并发表论文,所援用方法的理论依据相同,只是,实验中,维因兰德设下“离子陷阱”,其中离子带电,继而借助光子控制和测量这些离子。
无论是“光子阱”、还是“离子阱”,依照诺奖评委会的说法,都显现“独创性”,具有“奠基意义”。
两位获奖者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
求“叠加”
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维因兰德和阿罗什所研究的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与“量子纠缠”相伴的另一种现象是“量子叠加”,可望提供理论基础,促成下一代超级计算机。“量子叠加”状态下,“量子比特”可以是“0”或“1”,可以是两个“0”,也可是两个“1”。这意味着计算机数据容量可大大增加,数据处理速度相应提高。
诺奖评委会提及两名获奖者所创制方法的一个实例:促成研发“极为精准”的时钟,精度比现有铯原子钟高百倍。
徐勇(新华社供本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