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复旦教授回顾纪录电影历史~~~
复旦教授回顾纪录电影历史~~~
复旦教授回顾纪录电影历史~~~
复旦教授回顾纪录电影历史~~~
复旦教授回顾纪录电影历史~~~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教授回顾纪录电影历史
央视“幸福调查”创意有源可溯
乐梦融
  本报讯(记者 乐梦融)扛着摄影机上街,随机采访路人,追问幸福不幸福,并非央视编导的首创,而来自电影纪录片的传统。昨天,本报登刊《随机采访 尽显“原生态” 追问不舍 得到“神回复”》后,有学者从纪录电影历史的角度,为此次央视略有争议的采访找到了学术源头。

  半个世纪来,中外多位导演屡次重复实验,以原生态的回答和路人的各种反应,探索了纪录电影的真实性。拍摄于1960年的法国电影《夏日纪事》首创了这种真实电影的先锋拍摄模式(导演让·鲁什)。在这部纪录电影中,主演马赛林·罗丽丹·伊文思(荷兰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的太太)举着话筒走上法国街头,突击采访路人,所问的问题正是:“你幸福吗?”路人中,有的回答“不知道”、有的回答“等我下班再说”,有的回答“我很忙”、也有的惊慌着躲避摄影机……这些鲜活的本能反应,是旨在制造幻觉的虚构电影在摄影棚中难以捕捉的。

  拍摄于1999年的中国纪录片《北京的风很大》(导演:雎安奇),复制了这样的采访模式,在街头随机“突袭”受访者,问他们“北京的风大不大?”受访者的反应和回答也五花八门。在影片后半程,采访者也问了路人:“你幸福吗?”“你快乐吗”等问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认为,央视《新闻联播》的“你幸福吗”新闻调查,既真实收录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受访者的心声,也是在向纪录片传统致敬,在报道模式上有所突破。但是,“仅仅是在街头采访,这种采访模式本身不是决定影片好坏的价值标准,而是要观察整部影片的结构和追求——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解读。”

  在吕教授看来,《夏日纪事》有社会学和影视人类学意义的体现,也有对纪录片真实性本身的追问,更是探讨了摄影机和真实本身的关系——由此创立了纪录电影理论中“真实电影”的浪潮。《北京的风很大》用一道似乎虚无的提问,来消解采访的意义,导演的追求是相反的,是解构性的。“此次央视对《夏日纪事》的挪用,接近原生态的播出,打破传统采访和报道模式的刻板和僵硬,让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在镜头前得以呈现,这种努力值得肯定;但是该调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有较强的目的预设,无法对摄影机与真实问题进行反思性处理和追问,这样一种纪录精神并没有被重视和贯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职场方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学生愤然扔出一只鞋 文明表达打上一问号
乐嘉暂别《非诚勿扰》
荧屏“新仙贱” 越来越默契
央视“幸福调查”创意有源可溯
广告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23央视“幸福调查”创意有源可溯 2012-10-10 2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