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变身“嘉年华”
六年级的于文哲同学每周五下午要上一节摄影课。虽然是从这个学期开始学的,但拍出的照片已经有几分腔调了,手里拿的相机也是专业级的。他说,一共有11名同学选了这门课,教课的王老师正领着大家提高入门的兴趣。
就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全校决定停掉所有的必修课,一下子开出了54门各种选修课,从上午一直排到下午的“活动课嘉年华”,共分为生活体验、快乐游戏、动手DIY、艺术人文、环保创意、情感体验、团队合作、奇妙科技等8个板块。但副校长殷时余有些遗憾地说,由于学生多课程少,要考虑到各门课的学生人数大体相同,所以,对报名的同学还是有所限制的,暂时还没有办法让大家都往“热门”的课程上挤。不过,说是这么说,但学校还是基本上做到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但我们也有‘强制性’的选修课。”他说,像礼仪课、智能机器人课,就是规定每个同学都要选一门的,另外,由于学校邻近苏州河,所以,专门开设了一门“苏州河水质分析”的课程,就规定所有8年级的同学都要参与这门课的实践与研究。
课内外情智育人
孩子自选课程,会不会影响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的学习呢?家长们的态度又是如何?
二年级的林淑君同学的爸爸是心理医生,他特意到学校里来开了一门心理游戏课,带着同学们在操场上玩“盲人旅行”游戏,培养大家打破心理封闭的技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而在其他诸如光学实验课、生物实验课上,竟然还出现了一支家长志愿者队伍,他们来协助老师辅导孩子们完成一个个小实验。老师们说,家长对自己孩子选的课可上心了,甚至还会亲力亲为全家共同探究新奇事物。
一下子开出了那么多选修课,老师们有个体会,别看有的孩子主课成绩不怎么样,但选修的课程却学得十分出色,这正说明,孩子的特长是要靠正确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去引导、培养的。
中远实验学校校长陈婷说,学校确立了一个办学策略,就是“情智育人,有效发展”。建校十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拓展课程建设,目前自主编写实施的拓展类校本教材已达到了6大类28本,日常开设的兴趣课已达70多门。让学生们沉浸于丰富的课程海洋中做自主选择,不仅没有影响到主课的学习,反而将大家的兴趣、专注力和探究精神,有效地迁移到了所有学科的学习上,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学习空间得拓展
事实上,如今在上海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像中远实验学校那样,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教育评论专家熊丙奇教授认为,这种由学生自主掌握课程设置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进步表现,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搞“一刀切”。美国、加拿大的高中就实行学分制,加拿大高中的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要求的65%,像数学,只有“数学10”是必修课,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数学较差者,只需学“数学10”即可,而有兴趣者,则可选修“数学11”、“数学12”,这就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了学生。熊丙奇认为,我国的教育以前很少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和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大学老师总是设想把学生培养为自己想象中的人才,觉得这有必要学,那有必要学,结果就是必修课塞满了学生的课表,而在中小学则相反,凡是中考、高考不考的科目,就被认为没必要学,学校开的课程成了单线发展的“豆芽课”。
同样,在参观了中远实验学校的各种选修课后,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说,在课程建设中如此发挥教师、家长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得开心、学得有收获。一所学校要办好,就必须这般地关注孩子的成长感受,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有不断提升的机会。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