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4年了,但是前段时间回学校,老同事们看到我都说:“冯老师,您怎么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变老。”其实我心里明白,我不但身体还充满活力,在心理上,与年轻教师也能对接,毫无落伍衰老的感觉。要问我诀窍是什么?答案并不复杂,自从6年多前成为东方市民音乐会的听众后,色彩斑斓的中外经典音乐,激发了我对探寻知识、感受美好生活的热情。从音乐开始,我的兴趣越来越广泛。因此,我的生活很充实,心态也很年轻。
听音乐会成奢望
童年时代学过小提琴、听过音乐会的经历,使我一直对音乐抱着憧憬之心。但是,当一列火车把我和同学们拉到淮北农村,加入上山下乡大军后,只能让我把喜欢音乐的渴望,埋在了心底。很多年里,生活的轨迹始终无法与音乐产生交集点。即使考上了大学,当了教师,调回上海,看到市区的剧院经常有音乐会,也会不由自主地心动,但是当高中老师的,每天要面对一大堆试卷,家住浦东的我,哪有多余的时间和财力去听音乐会。所以,心动也难以行动,听音乐会的想法,在我心目中变成了奢侈的享受,也渐渐烟消云散。
进入交响乐“世界”
一直到了2005年,东方艺术中心成为浦东的第一座剧院,我对音乐的那一份心思,又开始萌动起来。剧院的管理团队似乎十分了解工薪阶层的情况,第二年就创办了东方市民音乐会。当时,一位在剧院工作的学生告诉我,票价从30元到80元,而且在周六上午演出。所以,马上就托学生买了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东方市民音乐会至今举办了6年多,已演出了380多场音乐会,听众人次达56万之多,我虽说不能场场都听,但作为一名听众,受益了6年多。听音乐会不仅满足了我藏在心底的愿望,更在我眼前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人文世界,改变了我对人生、对生活的许多看法。
尽管我从小喜欢音乐,但是,究竟在音乐中喜欢什么?实际上很模糊。刚开始听东方市民音乐会时,对交响乐听不出什么名堂。听过东方市民音乐会的人都知道,主持人在演出进行时的讲解,常常让听众有茅塞顿开的感悟。所以,听得久了,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内涵丰富的交响乐。现在我买交响乐演出的票子,总是会挑舞台两侧的座位,买50元的中档票,因为两侧的座位可以看到各个声部的演奏手法在音乐进行中的作用,心里会有特别满足的感觉。
用音乐分析散文
我刚听东方市民音乐会的几年里,还在上班。尝到了甜头后,觉得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就拿了排片表到学校里,动员同事和学生也去听。刚开始,有的学生说:“我没这么高雅,听不懂的。”我就说:“不去接触,就永远听不懂。”事实也是如此,有许多学生和老师,也渐渐成为了东方市民音乐会的忠实听众。我从教材中读到作家肖复兴写的散文,其中对巴赫音乐的理解,不无偏颇之处。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一起来讨论。大家的兴趣很高,根据自己听音乐会的积累和通过阅读大量音乐资料,对这篇散文提出了几个异议。当然,对音乐的感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是,能够以自己的眼光去探寻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在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喜欢听俄罗斯的交响乐,富有民族性的语言很有亲切感。我也喜欢上了贝多芬、莫扎特,甚至巴洛克音乐。听了这些音乐,再去看俄罗斯画展、巴洛克画展,理解的程度大大提高,也拓宽了我的爱好领域,退休生活非常充实,真有越活越年轻的感觉。去年,得知东方市民音乐会成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已走向全国各地;上海也在大力推行公益票政策,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将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在艺术的熏陶中共享人生的精彩。
资深记者 杨建国 采访整理
【同题问答】
Q:10年来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您谈一下发生在您身上的一个具体变化,您怎样评价这种变化?
A:儿时对音乐的梦想,到了知天命之年实现。国家和城市的巨大变化,让乐迷们的幸福感逐渐上升。东方市民音乐会延续了我曾经中断的音乐梦,六年多来,听音乐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疲劳时,音乐使我活力四射;快乐时,音乐让我更神采飞扬;病痛时,静静聆听音乐,只觉得旋律如清泉浸润身心,痛苦随之消退……
Q:您在为过去10年工作的成绩、事业发展欣慰的同时,是否还有遗憾?
A:音乐听多了,已不满足“看热闹”,期盼更多的人提高欣赏水平,但愿在所有的音乐会上,没有手机铃声,没有相机闪烁,没有进进出出,没有窃窃私语……
Q:新的10年即将开启,能否谈一下您或您的家人的一个心愿?
A:希望有更多的名团来上海,希望更多的演出票价能继续降低,希望我们的音乐舞台上流淌的旋律不仅属于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还属于更多中国作曲家。我觉得:用交响乐表现民族的感情,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音乐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