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千百年来牵动了无数游子离客的思乡之情。但诗中的“茱萸”究竟为何物,许多人也许并不清楚。
茱萸是一种植物。根据习俗,重阳节时须头插茱萸花或佩戴内装茱萸果实的红布囊。晋周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避除恶气,而御初寒。”西汉以前这种习俗可能只在宫中流传。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后嫁给了扶风人假儒。闲谈时,贾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重阳节的习俗由此流传到民间,逐渐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在本草中,以“茱萸”为名者有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那么,在重阳节佩插的究竟是哪一种茱萸呢?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为著名的滋补药,具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作用,但绝无“避除恶气”、“御初寒”的功能。显然,它并不是重阳节佩插的那个茱萸。
吴、食两茱萸都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脘腹胁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本草纲目》引《淮南万毕术》云: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又引《五行志》云:舍东种白杨、茱萸,增年除害。吴茱萸在古人眼中的驱恶辟邪之力,由此可见一斑。
食茱萸是樗叶花椒的果实,它最初的名称并不叫食茱萸。《礼记》称它为“藙”,《尔雅》名其为“榝”,《广雅》谓之“越椒”,《本草拾遗》呼作“欓子”。它的外观性状与吴茱萸颇为相似。《说文解字》:榝,“似茱萸,出淮南”。《尔雅》郭璞注:“榝,似茱萸而小,赤色。”陆德明《经典释文》:藙,“似茱萸而实赤小”。据本草记载,本品功能温中,燥湿,杀虫,止痛;《本草纲目》谓其“功同吴茱萸,力少(稍)劣尔”。可见它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它在古代饮食中的地位就如今天的辣椒一样。其入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作为香辛调料,它与花椒、姜并列为 “三香”。概而言之,其形、性皆似吴茱萸,因得“茱萸”之名;“食茱萸”者,因其可作烹饪佐料,故名。
食茱萸也沾“茱萸”之名。《本草纲目》谓其“功同吴茱萸”,当然也包含了“无瘟疫”、“辟鬼魅”、“增年除害”的功能。但是,食茱萸之名始见于孙思邈《千金·食治》,是唐代才出现的药名,而重阳节佩插茱萸的习俗滥觞于西汉初叶,其间相距八百多年。所以,在重阳节供佩插的只能是吴茱萸,而不是其他什么“茱萸”。
自明末清初辣椒传入我国以后,食茱萸逐渐淡出了国人的生活。近代,樗叶花椒的树皮在华东地区作海桐皮入药,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跌打损伤等证。因产于浙江,故名浙桐皮。目前在上海地区使用的“海桐皮”,就是此物。显赫一时的食茱萸虽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的家族依然作为中药大家庭中的一员,发挥着它匡疾济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