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拒绝纸上谈兵
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开发中心、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对参赛者的资格有着明确规定,虽然不论年龄,但都必须是真正的创业弄潮儿。比如,要求他们是在最近半年里已经完成了企业注册的团队,拥有合法的知识产权,或者在赛后的6个月内肯定会成立公司。而且,组委会对进入决赛的20个创业团队将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一旦获奖,从5万元到20万元不等的奖金,都将统一打入参赛公司的账户,没有注册企业的纸上谈兵项目,一律取消评选资格。
评委更重创新理念
据悉,此次申报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评项目共1556个,入围复赛的114个项目中约有一成是来自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从复赛项目的行业分布来看,信息技术类有26个、新材料新能源类有25个、节能环保类有22个、生物医药及医疗机械类有16个、先进设备及光电一体化类有10个、现代服务业类有15个。
“这里举行的不是单纯的创业大赛,而是创新创业大赛。”担任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和信息技术领域比赛组评审组长的上海张江科技投资公司首席专家孔华威说,有不少参赛团队没有搞清创新创业大赛的含义,中国不缺卖可以吃的苹果和可以玩的“苹果”的创业者,但极其缺乏能研发和生产具备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苹果”的人。
高附加值项目太少
据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在创业周期间所做的“你会选择哪种创业方式”的调查,选择“网络创业”的占42.4%,选择“加盟创业”的占20.1%,选择“兼职创业”的占20.5%。
那么,究竟从哪个领域切入创业才更明智呢?“好的生意不见得一定最具好的创业前景。现在许多创业者眼睛里只有‘挣钱’两个字,希望像炒房子那样使手上的资金迅速暴增,这又怎么可能出得了微软、苹果这样的企业呢?”孔华威说,在他们组昨天评审的17个参赛项目中,真正能让银行界、风投业眼睛一亮,觉得值得去投资的项目仅有两三个,不少项目附加值较低、创新价值不大。 本报记者 王蔚